•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财经

以标杆之力领航 以协同之势破局

—— 晋中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之十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26

从产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到乡村田垄的丰收图景,从城市路网的纵横交错到社区服务的暖心便民,从创新平台的智力涌动到民生场景的幸福升级……“十四五”的五年,是榆次区锚定目标、笃行实干的五年,更是从重点突破到全域焕新的五年。

作为晋中市主城区,亦是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的“核中之核”,榆次区主动扛起率先突破、引领发展的时代使命,以产业转型强动能、城乡融合优格局、民生改善暖民心,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截至2024年,全区经济总量达479.5亿元,位居全市榜首、全省前列,发展质效更优、群众幸福的底色更浓。

转型破局增动能 产业焕新促跃升

从街头巷尾的热议到线上线下的追捧,微短剧已然成为文化消费新潮流。榆次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主动与行业龙头抖音集团和央广视讯联手,以前瞻布局抢占数字文创高地,谋划布局晋中(榆次)数字文化产业园项目,倾力打造华北首家短视频创作基地,推动全国数字产业主体、电商、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

作为区域重点打造的数字经济转型载体,园区围绕微短剧的创作、拍摄、制作、审核、播出、投放、运营等环节,为入驻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仅2024年,就出品了105部微短剧作品,题材覆盖多元领域,部分作品全网播放量突破千万次,不仅让“榆次数字文创”品牌在行业内崭露头角,更让蕴含本土文化的晋商元素通过数字化渠道走向全国。

蓬勃发展态势的背后,是榆次区始终坚守的转型信念:“摆脱路径依赖,才能打开发展新空间。”五年间,榆次区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破解结构性难题,逐步构建起多元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

筑牢农业根基,“特优”产业结出硕果。坚守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成功摘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金字招牌,东阳镇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怀仁老陈醋”及蔬菜、水果特色专业镇组团并进,“榆次好吃吃”区域公用品牌声名远扬,一幅“田畴沃野藏丰饶”的现代农业画卷徐徐展开。

激活工业动能,转型跨越势头强劲。聚力“传统升级”与“新兴培育”双轮驱动,纺机液压跻身省级专业镇,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百亿千兆新能源基地初具规模,甲醇应用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工业转型步伐破局突围。

擦亮服务名片,文旅商贸焕发生机。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乌金山镇荣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天美杉杉奥特莱斯购物广场等消费地标活力迸发,街区经济、演艺经济、冰雪经济等多元业态蓬勃兴起,山西中部城市群“游购娱”新地标强势崛起。

织密融合发展网 奏响协同奋进曲

清晨的阳光洒向街巷,改造后的老旧小区里,居民推开窗便能望见“口袋公园”的葱郁绿意;早高峰的车流中,往返城际的通勤族沿着畅通路网疾驰;高新技术企业里,研发团队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这一幕幕鲜活的场景,正是榆次区“十四五” 期间城乡融合、校地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作为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核中之核”,榆次区高质量编制区级国土空间规划,顺利推动什贴镇整建制并入乌金山镇,启动郭家堡、乌金山等重点乡镇规划编制,完成53个实用性村庄规划,构建起城乡融合、区域协同的现代化发展新框架。

畅通的路网,不仅拉近了城际距离,更拉开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框架。全力打通安宁街西延等城际“断头路”,保障武宿机场三期配套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108国道改线、太绥铁路东阳编组站等战略性项目推进,构建起“内畅外联”的交通格局。

在夯实交通基础、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榆次区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与老旧小区升级,让城市发展既有“骨架”更有“温度”。铺开历史上规模最大、惠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城中村改造,王湖等4个安置项目圆满交付、聂村二期等2个安置项目顺利选房。

特别是在老旧小区改造上,主动谋篇、迎难而上,对252个小区进行“一区一策”改造,惠及居民25514户。期间,完成雨污分流25.6公里、更新老化管道111.15公里、修缮道路59.74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2174个、加装电梯76部,实现“里子”与“面子”统筹布局、内外兼修。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推动成立业委会89个,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

在促进乡村振兴上,精心打造15个精品示范村、22个提档升级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公共照明、网络信号、快递进村等公共服务全域覆盖,乡村呈现产业兴旺、环境秀美、治理有效的崭新面貌。

除了城乡融合提质,校地协同也为发展添足动能。榆次区创新构建校地融合“1方案4办法”制度体系,重磅推出高校教师来榆创办科技创新型企业28条、促进就业20条、放宽落户14条、街校共建7条等一揽子政策红利,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持续领跑全市。

民生福祉暖人心 幸福底色更厚重

“现在,楼道里没了乱停的电动车,充电也不用从家里拉电线了,既安全又方便!”近日,榆次区经纬街道第四社区居民叶师傅看着小区新落成的智能充电车棚,忍不住点赞。

叶师傅的舒心体验,背后是榆次区破解民生痛点的精准施策。榆次区下辖 9 个街道、75 个社区,管理着987个居民小区,近年来随着电动车保有量激增,现有充电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破解这一难题,榆次区坚持民生导向,构建起“区级统筹—街道指导—社区落实”工作体系,逐一摸排需求,形成“一场地一设计、一小区一方案”的精准规划,推进公共充电桩建设。目前,已在1000个小区安装近1.5万个充电端口,不仅让居民告别了“飞线充电”的安全隐患,更让“下楼即充”的便捷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充电桩的普及,是榆次区厚植民生幸福底色的一个缩影。榆次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将八成以上财政收入投向民生领域,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从“学有所教”到“老有所养”,桩桩实事落地生根——

荣膺“山西省促进就业先进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96%和6.22%,跑出富民增收“加速度”;山西师范大学附属榆次学校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建成投用,“长幼随学”“放心午餐”按需覆盖,“小饭桌”治理、“成教园”管理形成示范经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南院区开诊,榆次区人民医院、榆次区中医院晋级三甲,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通过验收,医疗服务能级稳步提升;“华晟咱家”成为省级示范养老机构,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的国家标准,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超过13亿元,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大气治理精准发力。紧盯臭氧和秋冬季污染防治两大关键战役,坚决推进“散煤清零”工程,从根源上削减污染。累计淘汰国五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超过2000辆,有效推动交通运输结构的绿色转型。通过一系列硬核举措,全区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跨越,空气质量综合排名突破百名大关。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以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为总目标,通过系统治理,榆次区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100%。新建和改造了17座污水处理站,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52.3%,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如今的榆次,从充电棚里的安心便捷,到医院里的贴心诊疗,再到河岸边的清水潺潺,民生福祉与生态美景的暖流浸润着每个角落。

面向“十五五”,榆次区早已绘就清晰发展蓝图:以“服务城市群、做强主城区”为总体战略,锚定“青春之城、活力之城、创新之城”三大目标定位,通过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区、能源转型先行区、现代物流枢纽区、商贸消费中心区、科技成果转化区、宜居宜业样板区的六大发展路径,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记者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