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河新闻网时间:2025-11-24

寒风中,环卫工人手拿餐盘露出质朴而温暖的笑容。
11月19日凌晨四点,运城市盐湖区的街头寒风凛冽。昏黄的路灯下,空旷的马路上偶尔有车辆驶过,身着反光马甲的环卫工人散步在街道各处,挥动扫帚的沙沙声,在清冷的空气中格外清晰。
同一时刻,盐湖区志愿者协会的厨房里已是灯火通明。志愿者嵇玉霞系着围裙,正和另外两名伙伴一起忙碌着。大锅里的绿豆小米粥咕嘟冒泡,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窗玻璃;旁边,萝卜粉条和炒白菜的饭香味弥漫了整个厨房。
“有时间就多做一些好事,看到他们的笑容,什么都值得了。”嵇玉霞一边搅动粥勺一边说道。这位家庭主妇自2016年加入志愿者协会后,便成了这里的常客。

凌晨四点,盐湖区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已经开始忙碌,为环卫工人们制作爱心早餐。
一句“冰棍”,开启十年坚守
“爱心早餐的起源,是一句让人心疼的玩笑。”盐湖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上官卫校回忆说。2016年冬天,在学苑路立交桥下,他与张昌勤看见一位环卫工人正啃着冷硬的馒头。他们上前询问“馒头凉了吧”,对方乐呵呵地回答:“全当吃冰棍了。”
这句带着辛酸的玩笑,像根刺扎进心里。经过紧急筹备,2016年11月17日,第一份爱心早餐在寒风中送出。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个临时起意的善举,竟持续了3288个日夜,跨越了近十个春秋。
民政部规范社会组织名称后,他们从“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更名为“盐湖区志愿者协会”,但不变的,是那份及时传递爱心的初衷。如今,该协会的注册会员已达1700余人。

环卫工人们,正排队领取免费爱心早餐。
“昨天收到捐款226.33元,已经公布在群里了。”上官卫校翻开手机,展示着前一晚10点前准时发布的捐赠明细。在这个500人的微信群里,每一笔捐款无论大小都被详细记录:王女士20元,张先生10元,李同学5元……
“公益的生命在于透明。”上官卫校说,协会专门设立捐赠接收组,每晚统计当日善款,并在群内公示。“你一点我一点,这个好事就做起来了。正是这份公开透明,让爱心细水长流。”
严格的管理制度让爱心不被辜负。采购组、烹饪组、配送组各司其职;米面油、蔬菜调料严格验收;每周食谱提前规划,既保证营养又避免浪费。这套运行机制,让看似简单的早餐工程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环卫工人们,正排队领取免费爱心早餐。
一份早餐,温暖一座城市
清晨六点,盐湖区政务大厅对面的空地上渐渐热闹起来。完成首轮清扫的环卫工人们搓着手,呵出的白气在路灯下缭绕,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不一会,盐湖区志愿者协会的餐车准时抵达。志愿者们利落地摆开长桌,打饭、递馍、盛菜,动作一气呵成。
67岁的许梅菊是负责打扫老东街的环卫工人,她捧着热气腾腾的早饭,脸上绽开笑容:“这么冷的天,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身子暖了,心更暖。”她告诉记者,自从有了爱心早餐,冬天上班再也不怕饿肚子了,“志愿者们就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
萝卜粉条的热气模糊了老人眼镜,却让笑容更加清晰。在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队伍里,爱心早餐不仅是果腹的食物,更是被城市铭记的温暖。

环卫工人正在享用爱心早餐。
从最初服务十几人到现在每日近200人,从单一早餐点到覆盖主要城区,爱心早餐已成为运城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更难得的是,这项公益行动激发了全社会的参与热情:个体户送来整袋大米,小学生捐出零花钱,企业定期组织员工参与志愿服务……
寒风依旧凛冽,但这座城市的温度,正通过一份份早餐,温暖着每一个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