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时间:2025-11-24

而今,放眼曾以“煤都”著称的山西省大同市,只见光伏板如蓝色波涛连绵涌动,数据中心里的指示灯似璀璨星河不停闪烁,古城墙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代考题,大同市以一场深刻的城市革命,书写着能源之城绿色蝶变、算力之城筑基未来、文化之城脉动新生的优异答卷。
第一张答卷:能源之城绿色蝶变
“十四五”时期,大同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实现从单一依赖传统能源向构建多元互补、清洁高效、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体系转变。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大同始终端稳能源饭碗,原煤年产量稳定在1.5亿吨以上,2021—2024年累计生产原煤6.4亿吨,其中以长协价保供电煤4.3亿吨,为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在传统能源升级上,大同以智能化破局。中煤大同能源公司调度中心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便可洞察井下500米深处的实时工况,实现“减人不减产、增效更安全”。目前,全市已建成14座智能化煤矿,先进产能占比超85%,9家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大同在能源结构优化上勇闯新路,让昔日的采煤沉陷区焕发新生。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占比超过56%,稳居山西省第一方阵。产业链拓展更显成效:在左云县,优质原料经精深加工,蜕变为高附加值的活性炭,产品远销海外;在云冈区,正在建设的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将固体废弃物“点石成金”,转化为绿色建材;全省首辆底部换电重卡成功下线,独立储能项目投入商业化运营,山西浑源抽水蓄能电站稳步推进,多种新型储能体系加速构建。
大同正以全方位的能源变革,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第二张答卷:算力之城筑基未来
当前,算力产业在大同加快嵌入和生长,不断激活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大同积极推动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已建设数据标注技术创新平台1个,语音、文字标注准确率达100%;完成标注量1.8P,形成7个行业316个高质量数据集,编制典型案例4个,引育企业69家。全市数据标注从业人员3万余人,引进本科以上高水平标注人才1055人,带动数据标注相关产业产值7.5亿元,构建起竞争力强劲的数字产业生态。
大同各类算力集群遍地开花,在阳高县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里,海量数据在恒温机柜中昼夜不息地高速流转,尽显数字引擎的强劲动力。此外,灵丘县秦淮数据中心、广灵县抖音火山云项目、京东智算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运营。截至目前,全市算力全产业链累计投资超700亿元,投运服务器达74.5万台;今年1—9月,全市算力中心用电量已达43.8亿千瓦时,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预计全年用电量将突破60亿千瓦时,城市算力分指数连续两年稳居全国前三,彰显出大同在全国算力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让数字价值持续释放。大同市数据局汇聚了31个部门的31个业务系统数据,1543张数据表、69.73亿条数据覆盖城管、文旅等领域。2025年8月,大同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名单。
第三张答卷:文化之城脉动新生
驻足于大同古城墙,脚下是明砖青石,眼前是车水马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保护与创新中寻找古今对话的最佳注脚。
在大同古城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百年四合院改造的非遗工坊里,年轻人正体验剪纸、皮影等传统技艺,文化“软实力”正在转化为发展“硬支撑”。今年国庆中秋期间,大同全市重点监测的8家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52万人次。节日期间,大同推出了系列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近距离感受古城的魅力与风采,其中,以“相约大同 潮玩古城”为主题的2025年大同市国庆中秋期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广受游客好评。这些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活动,在古城街巷、公共文化空间、高铁站等地精彩呈现:8000架无人机展演、大型交响音乐会、器乐演奏、魔术变脸、国潮展示等,让游客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感受城市文化氛围,品味大同的独特与美好。
文化“破圈”的密码,深植于大同厚重的历史积淀。2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塑造了大同独特的城市气质。云冈石窟的万千造像展现了石刻艺术的精湛,悬空寺在峭壁上展现了古人建筑智慧,绵延的长城诉说着边塞风云……这些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构成了大同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能源筑基,算力赋能,文化铸魂,大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塑造发展新引擎,绘制转型新图景。
数据来源: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