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渠半城”的另一半事业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24

周俊芳

晋中,三晋腹地,晋商故里。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等国保散落其间,这些令人惊叹的建筑瑰宝背后,还蕴藏着彪炳史册的晋商过往。晋商,商业上的辉煌之外,对当地文化艺术、风俗建筑等多方面都构成了深刻影响和促进。

就拿祁县来说,城内有个渠家,兴盛时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除了有钱,渠家对当地文化艺术的贡献更不容小觑,如山西大学筹办、创办祁县中学、晋剧文武场改革、建立图书馆等,无不体现了晋商的儒商风骨。

如今我们看到的渠家大院只是一小部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不过300年,除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俗艺术价值,渠家商人不同反响的人生答卷,更值得后人赞叹敬仰。

渠氏家族鼎盛时,票号、茶庄遍布全国,到渠家第十七代,达到顶峰,成为晋中八大富户之一,出了渠源潮、渠源浈、渠源淦三兄弟。老大渠源潮,人称“田喜财主”,颇有长兄风范,持家有道,乐善好施,社会威望极高。其孙渠晋山(字仁甫)爱国兴学,儒商典范,创办祁县竞新小学18年,受到民国政府大总统嘉奖,1949年,担任山西省第一届政协委员……

渠源浈是源潮胞弟,善经商理财,谨慎稳妥,最具商业典范。留下“旺财主,有眼力,赚钱不钻钱眼子”的美誉。他最令人羡慕的,是生了一个人中翘楚的儿子——渠本翘。渠本翘既是山西最早的民族工业资本家,还是热心教育的慈善家。他是少年“神童”,才华横溢。考中秀才,再中解元、进士,被委任驻日本横滨领事。1905年回国后,创办山西省较早的县级中学——祁县中学堂,1907年,他又捐资孟步云在太原创办私立光华女子学校……他兼具学士、官员、商人多重特质,能力超群,在推广民主思想、推动山西近代化进程、推进晋商转型等多方面成绩卓著。

渠源淦,人称“金财主”。与源潮、源浈是亲叔伯兄弟,如果说前两者是兴旺家族的奇才,老三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败家玩意”,文雅点说,就是标准的纨绔子弟。但他“败家”败出了境界,“纨绔”玩出了水平。

如今,渠家大院的戏台就是他修建的。他自幼能拉会唱,是典型的戏迷、票友,最大的贡献在于,承办了晋剧史上第一个字号班“上下聚梨园”。作为家中独子,他有的是钱,却没有像有的富家子吃喝嫖赌抽,而是独爱戏曲,他一头扎进去,研究改良剧目、培训童伶,改革唱腔和伴奏,首创文武场分家,形成“打、拉、唱”的伴奏演唱风格,对晋剧形成发展作用巨大,意义非凡。可以说,晋商是晋剧发展的摇篮,没有像“金财主”这些晋商的鼎力支持和倾囊付出,就不会有晋剧的快速发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渠家“源”字辈的贡献,承上启下,生意上创办了总部设在平遥城南大街的百川通票号,投资存义公票号,在各省设有茶盐店、钱铺、当行、绸缎庄、药材庄等庄号;还有长裕川茶庄,前后200年,是晋商中开设最长、规模最大的茶庄之一,被誉为万里茶路的中心;还有生产“龟龄集”的永春原药店……

1917年,37岁的渠仁甫从祖父渠源潮手中接下家族商业重担,带领渠家走向另一个巅峰。开设了多家布庄、茶庄、书店、点心店,作为喜读书、爱文史的读书人,渠仁甫学识渊博、思想先进,古籍珍藏多达上万册,他如叔叔渠本翘一般,继承父辈亦文亦商家风,1919年,出资2万两白银,礼聘清末举人张学钦和清末生员杨芳筹备,在古城小东街上独资创办祁县竞新小学校,开始实践他教育救国的理想和抱负。

竞新小学校一改私塾旧制,吸收西方先进文化,采取新式教学方法,教师多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毕业的优等生。

1921年、1926年,渠仁甫先后投资建起新校址、竞新大操场和图书馆。图书馆除供师生阅读外,还向社会开放,受到各界称赞,是当时山西省影响很大的公益性图书馆。

老话说,行善积德三件事,修桥、铺路、办学堂。竞新小学校办学18年,为祁县及周边县份培养了大批人才。1954年前后,渠晋山积极响应公私合营号召,把竞新小学校、竞新操场及竞新图书馆无偿捐献给祁县中学。

一座大院,承载了晋中商人走南闯北,跋涉万里茶路的艰辛与辉煌,见证了晋商对山西教育的启蒙与文化使命,更可窥见晋剧发展与改良的点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