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11-20
21所高校、34.6万名师生,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在晋中,这不仅是资源禀赋,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晋中市围绕“156”战略举措,巧打“大学牌”,走活“融合棋”,推动城市从“拥有大学城”向“本身就是一座大学城”的创新生态升级。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15个、市级校企合作平台19个,校地、校企合作项目累计签约450项,科技创新类达320项。“市校协同、双融双创”的路径,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活水。
打破壁垒 从“相邻”到“相融”
11月18日,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山西光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经过精密涂布、激光刻蚀等二十多道工序,一张张具备优异“弱光发电”性能的柔性光伏组件顺利下线。
山西光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今年5月,是一家聚焦新一代钙钛矿光伏技术的创新企业。公司由相关领域院士学者领衔,拥有超过15年的钙钛矿研发积淀。其技术具备高转化效率、低成本、弱光发电及柔性应用等核心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最难的往往是‘最后一公里’。”公司技术总监潘婧坦言。这位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同时还是太原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负责人,对晋中的市校协同政策感受深刻:“这里的政策读懂了科研人员的痛点,不仅有专业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更有市校协同机制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能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提供精准的全链条支持。”
潘婧所说的“精准”,体现在晋中开发区为其团队提供的三大支持:标准化厂房解决了中试场地问题;市校协同专项基金提供了启动资金;配套人才政策则为团队核心成员提供了人才公寓和科研经费补助。这些举措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支撑体系。
在这套体系的支持下,潘婧团队创造了“三个月实现从注册到产品出库”的“晋中速度”。如今,该团队在柔性光伏领域的研发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这背后,离不开晋中市精心布局的市校协同创新体系。晋中市科技局局长郭海成介绍,围绕市委“156”战略举措,该市打造了规划总面积28.41平方公里的创新驱动平台。平台以“一城双区、三大板块、四区推进”为思路,依托大学城及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晋中国家农高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大健康和现代农业三大领域,系统性破解校地融合难题。
“我们要充分发挥山西大学城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上破题见效。”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说。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平台共建的“化学效应”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山西格盟普丽环境与太原理工大学共建的环境催化材料省技术创新中心,已推动三项技术成果市场转化,累计创收5000余万元。经纬智能与山西大学共建的纺织装备数智化研发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完成产品升级,新产品上市后累计销售1300余台,新增利税超2亿元……
为系统推进市校协同,晋中市在出台《晋中市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的同时,还致力于机制创新——10月17日,该市与山西中医药大学揭牌成立“市校合作人才联络站”,该联络站在高校就业服务中心设立实体化服务阵地,集成政策咨询、产教对接、实习就业等一站式服务,成为政校企协同聚力的又一创新实践。
从地理上的“相邻”到创新要素的“相融”,晋中正成为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的沃土。
架设桥梁 打通人才链产业链
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那道被称为“死亡之谷”的转化断层,始终是创新路上的严峻挑战。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星指出,必须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真正打破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为此,晋中市双管齐下,一方面建设中试基地,打通产业化瓶颈;另一方面建设产业学院,筑牢人才根基。这既是对“大学牌”战略的深化落地,更是破解城校融合、产学协同这一关键命题的重要抓手。
中试基地被誉为工业化“炼金炉”。走进山西省聚氨酯弹性体应用开发中试基地,山西科灜科技有限公司中试车间内,反应釜低声运转,流水线有序作业。该基地采用“科研院所+中试基地+产业孵化”的协同模式,建成了年产900吨的生产线。
“很多实验室成果都卡在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环节。”基地负责人孙奉瑞指着一块刚下线的聚氨酯材料解释道,“比如这种用于桥梁的无缝伸缩缝材料,实验室性能完美,但面对实际工程中的温差、荷载和长期振动就容易出现问题。正是中试环节反复调整,材料才能够真正适应复杂的工程环境。”如今,这套成熟的转化机制已结出硕果,其研发的军用聚氨酯透声胶是目前国内唯一能满足深海严苛环境要求的产品,已实现稳定供货;而经过上百次试验优化的桥梁无缝伸缩缝材料,也在四川、云南等地的重点工程中成功应用。目前,晋中已建成21个这样的中试基地,它们如同21座创新熔炉,持续锤炼着技术的成色。
如果说中试基地解决了“技术如何落地”的难题,那么产业学院则回应了“人才如何培养”的课题。2023年以来,晋中紧扣本地特色产业,创建了平遥牛肉、祁县玻璃器皿、太谷玛钢等6个特色产业学院,“把企业办到学校、把课堂设到车间”在这里成为现实。
作为全省首批省级专业镇特色产业学院,平遥牛肉产业学院开展了基础加工特性、无亚硝酸盐产品开发等多项研究,创新研发6种特色风味,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显著提升了产品核心竞争力。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学院则聚焦企业转型需求,从深化产教融合、整合行业协会、深化“劳模工匠助企行”三方面建设,打造人才摇篮与技术转化平台。
在此基础上,晋中还进一步构建起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依托,推动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从首批入选的现代农业(畜牧)产教联合体、纺机液压产教联合体,到今年6月新入选的文旅产教联合体、煤化工产教联合体,晋中正在编织一张越来越密的产教融合网络。
筑巢引凤 青春与城市双向奔赴
城市的活力,源于青春的脉动;发展的引擎,倚仗人才的驱动。在晋中,这座坐拥21所高校的资源大市,如何将“人多”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势能”?答案,写在一系列创新实践与暖心政策中。
“我们打的不是‘人海战术’,而是‘精准牌’。”晋中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晋中创新“三精准”引才模式:建立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清单,实现“精准定位”;按产业领域设置专场,实现“精准对接”;为每位引进人才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实现“精准服务”。
这套组合拳在晋中“走出去”的系列活动中成效显著。从成都、南京、徐州,到上海、北京,晋中的“人才专列”开到哪里,合作的桥梁就架到哪里。在南京、徐州,市委书记常书铭担任“城市推介官”;成都专场专设“新能源与新材料”等5个专业对接区;上海专场瞄准生物医药;北京专场通过文旅推介展现“晋中之美”。
今年9月的天津引才活动现场,晋中携35家单位、292个岗位北上,短短三天收到630余份简历,博士、硕士占比过半。
引才如“引凤”,关键在“筑巢”。晋中启动柔性引才项目申报,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根据实际贡献,可授予柔性引进人才“晋中英才”“晋中优才”“晋中贤才”称号,并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截至目前,晋中已柔性引进博士、副高职称以上人才264名,其中院士22名。
与此同时,晋中开发区推出“晋业新航道·直通开发区”品牌活动,组织大学生走进吉利汽车、晋能光伏等龙头企业开展沉浸式产业研学,全景式展示开发区发展优势和职业前景,搭建起企业与学生的互通桥梁,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闭环衔接。
“引进来,还要留得下、发展好,这是我们人才工作的下半篇文章。”晋中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晋中着力打造“晋得其中逐梦而行”人才品牌,以信息化整合数据,以智慧管理提升服务。制度上,县级科技特派员在全省率先全覆盖;金融上,设立科创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人社部门还将创业担保贷款视为扶持创业的“及时雨”,今年已发放2486万元,有效激荡创业就业的一池春水。
值得一提的是,晋中市数字城市建设入选全国典型案例,通过构建“一张网、一朵云、一平台、一中心”的智能化数字基础底座,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城市环境保障。
山西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孙薇丽选择留在晋中行医,她说:“这里不仅是安身之所,更似一位成长的同行者。”山西农业大学的黄超投身晋中农高区,将论文写在三晋大地上;太原理工大学的赵敏扎根榆次区乌金山镇,服务基层;晋中学院的阴亚梅则助力晋中文旅崛起……他们,是晋中与青春共生共长的鲜活注脚。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课堂走进企业,从学子变为“新晋中人”——晋中,正将“大学城”从一个地理名词,锻造成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热土。一座与大学共生共荣的活力之城,正加速驶向未来。(记者张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