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时间:2025-11-20
时值初冬,黄土高原上天气晴朗。一片片蓝色的光伏板整齐地排列在山坡、荒滩与屋顶,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忻州高质量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面对能源危机和“双碳”目标,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已成广泛共识,光伏发电便是绿色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忻州凭借得天独厚的光资源优势,在新一轮能源开发中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以光伏产业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电站筑基、乡村受益、链条延伸”的绿色发展之路,让清洁能源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更成为推动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布局”,光伏电站集群崛起
作为国家太阳能二类资源区,忻州大部分区域年日照小时数超1700小时,神池县更是以2816.7小时的日照小时数成为光伏发展的“黄金地带”。依托这一优势,忻州光伏电站建设实现了从“零的突破”到“集群发展”的跨越式提升。
2014年,上海航天忻定农牧场50MW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投产,打响了忻州光伏产业发展的“第一枪”。如今,这片土地上已崛起一批规模大、技术新、效益高的光伏电站集群。
在忻府区,两大光伏项目成为区域标杆,其中,华电中来300MW光伏发电项目,作为山西省单体容量较大的山地光伏项目,设计年发电量5.36亿度,每年可节约标煤16.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7万吨;山西华电忻府70MW光伏项目则扎根山区,以1:1.2064的容配比实现高效发电,年累计发电量超4300万度。
原平市同样不甘落后,160MW光伏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利用6000亩荒山荒坡打造“蓝色能源海”,仅用12个月就完成全容量并网,创造了大规模山地光伏施工的“原平速度”。年输送绿电3.2亿度,每年可节约标煤近9.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86万吨,相当于关停一座小型火电厂,既盘活了闲置土地,又守护了生态环境。
在宁武县,中广核太阳能电站二期于2024年11月并网发电,10万kW的总容量与5万kW的一期项目形成互补;烁晶宁武光伏电站、宁武县扶贫光伏电站则与当地发展需求结合,7.58万kW的扶贫电站总容量,让阳光成为群众的“致富源”。
神池县瞄准“双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县”目标,推动总投资8.8亿元的三峡、中能建17万kW光伏项目,为当地绿色能源版图再添新力。
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振兴”,光伏惠及乡村群众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光伏板‘晒晒太阳’就能赚钱。”繁峙县山会村党支部书记郑利军的话,道出了光伏产业给乡村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
山会村曾是典型的农业村,村民靠种粮和外出打工谋生,如今依托进村大道建成的450米光伏长廊,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加上村委会和学校的770kW屋顶光伏,村集体年增收达100万元,3125名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这样的“光伏振兴故事”,在忻州各县乡村不断上演。岢岚县阳坪村400kW联村光伏电站年收益25万元,加上新增的100kW光伏项目,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11处闲置房屋、3000亩荒山荒地也在光伏产业带动下“焕发生机”;五台县泗阳村自2018年发展光伏产业以来,300kW村级扶贫光伏、238.25kW集体屋顶光伏和475.2kW户用屋顶光伏协同发力,2023年村集体光伏收益达61.8万元,占集体经济总收入的56%,村民人均年增收显著。
光伏产业不仅带来了稳定收入,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乘数效应”。河曲县土沟乡探索“光伏+养殖+秸秆加工”模式,兔坪村光伏养牛场屋顶覆盖光伏板,年发电量150万度,养殖西门塔尔种牛60头,年收益50万元,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清洁能源利用“双丰收”;保德县义门镇荣家沟村将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光伏结合,村集体公共建筑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让沉陷区变成了“增收区”,村民既能获得租金分红,又能在家门口就业;神池县则在推进光伏发电项目的同时,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让光伏产业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既解决了农村能源需求,又为村集体和村民开辟了稳定增收渠道。
从“单一发电”到“全链集群”,光伏链条延伸升级
“以前是‘有啥产啥’,现在是‘缺啥补啥’,光伏产业链环环相扣,抗风险能力强多了。”忻州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指着园区规划图介绍。如今的忻州,已不再满足于光伏电站建设,而是以“链主”企业为牵引,打造从硅棒、硅片到电池、组件,再到电站运维的全链条产业集群。
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磁场效应”最为显著。作为忻州光伏产业园的“链主”企业,其体现出了技术创新的“忻州高度”。在14GW光伏“黑灯工厂”里,从硅片加工到电池下线全程无人化作业,生产的TOPCon高效光伏电池量产平均效率突破26.7%,开路电压达746mV,其技术水准位居世界前列。这座总投资60亿元的超级工厂全面达产达效后,年产值预计可达60亿元、年缴税收约3亿元,成为光伏制造顶尖水平的“忻州标杆”。
一道新能源的14GW光伏电池项目不仅自身技术领先,还吸引了总投资40亿元的江西沐邦高科16GWN型高效单晶硅棒项目、投资5亿元的创曦新材料光伏边框项目、投资2000万元的泰州市宇悦包装材料项目落地,形成“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的中游制造链条。
山西奥博能源电力有限公司更是“跨界先锋”,其智慧产业园实现光伏组件关键工序自动化率95%,日产能超300块高功率组件,同时拥有年产能20万支的中高温金属直通管生产线,成为行业内首个兼具光伏、光热核心组件制造能力的基地,2024年实现产值6.3亿元,利税1.1亿元。
产业链的延伸还带动了“光伏+”业态的创新。太忻高速分布式光伏发电科研试验段项目成为国家级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光储充供”系统将光伏、储能、充电无缝融合,部分收费站的光伏系统不仅能满足自身用电,还能在电网断电时离网供电,为“高速+新能源”提供了全国样板;定襄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生物质+光伏+储能”能源矩阵,国家电投100MW光伏项目投产后,开发区绿电覆盖率将突破50%,为传统法兰锻造产业绿色转型提供“绿电支撑”。
从“晒阳光”到“产能源”,从“建电站”到“兴产业”,忻州光伏产业已成为推动能源革命、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今,忻州正加快推动更多光伏项目的落地、产业链的完善,让更多“蓝色芯片”在黄土高原上发光发热。(杨峰雷、薛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