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科技赋能筑根基 创新驱动谱新篇

——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双融双创”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1-18

①2025“青春之约”大学生迎国庆文艺展演现场。

②学生在山西传媒学院博物馆参观。记者 程婧 摄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核心方向,深入实施“双融双创”战略,加快市校协同创新发展步伐。通过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持续为“活力晋中、科创晋中”建设注入动力,成功交出一份成果丰硕的“科创答卷”。

“助企引智”结硕果

“实验室里的技术,终于变成车间里的产品,还为企业赚回了真金白银!”近日,山西格盟普丽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拿着最新的营收报表,难掩激动。该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环境催化材料省技术创新中心的低温脱硝催化剂、瓦斯发电高空速脱硝材料、煤气制甲醇高效精脱硫等三项技术成果成功实现市场转化推广,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晋中,企业与高校的“手拉手”合作,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与山西大学的合作,同样结出了丰硕成果。双方共建的山西省纺织装备数智化研发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聚焦产品技术升级,成功研发出JWF1576型快装式平台细纱机。如今,这款融合了数智化技术的新产品已全面上市,凭借高效、智能的优势,迅速赢得市场认可,为纺织装备产业升级贡献了“晋中力量”。​

近年来,市科技局联合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山西省)——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多次举办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初、中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截至目前,49人获得初级技术经纪人结业证书,32人获得中级技术经纪人结业证书,推荐16人报名参加太原市技术转移促进中心举办的高级技术经理人培训活动并获高级技术经理人结业证书。通过分层分类的专业培训,我市已初步构建起一支具备专业素养、能够高效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如今的晋中,科创生态日益完善。全市拥有各类科创平台116个,高新技术企业396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18户,数量居全省第2。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户,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5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户。

人才为基、校企协同,晋中正以科创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青春之城焕活力​

“这么小的电视机能看清楚吗?能看动画片吗?”周末的山西传媒学院博物馆内,7岁的兜兜睁着好奇的眼睛,指着一台外壳泛着复古光泽的老式黑白电视机,语气里满是好奇。身旁的妈妈李彩云笑着点头回应,自驻市高校向社会开放以来,这已经是她第3次带兜兜来校园“打卡”了,而充满特色的传媒博物馆,成了母子俩此次探访的新目的地。

2024年起,我市将21所驻地高校校园及校内综合性场馆全部向社会开放,“城市中的校园、校园中的城市”成为现实。

“高校开放后,我先后带孩子去过太原理工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李彩云的这番话,恰好说出了许多市民的心里话——曾经遥不可及的校园风光,如今终于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

​作为山西大学城所在地,晋中有21所驻市高校、34.6万名师生,科教人才资源集聚度在全省独一无二。

为激活这一“富矿”,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市委“156”战略举措,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牵引,坚定不移打好“大学牌”,深入实施“双融双创”战略,不断推进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平台。

校地交融,先从“空间”开始。我市加强城市与高校在空间上深化交融,在大学城周边,对聂村仁和美食街、志村内部商业街等进行美化改造,打造大学城周边餐饮休闲宝藏街区;依托田森汇、万达、万科等商业综合体打造大学生生活广场,满足师生消费需求;强化大学城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保障,让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家庭。

校地活动的频繁开展,更让青春活力溢满全城。第一届大学生科技节创新设计比赛决赛成功举办,点燃创新热情;大学生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在跑道上挥洒汗水,场外加油声震耳欲聋;咖啡节里,手冲咖啡的香气飘满街头;音乐节上的放声歌唱、校友招商推介会上的热烈洽谈……

一场场活动轮番上演,让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紧紧相拥,青春的气息溢满晋中每一个角落。

科技助农接地气

“秋核桃树不同于其它树种,修剪不当剪口容易出现伤流现象,得记住‘壮树剪弱、弱树剪死’!”初冬时节的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21万亩核桃林褪去翠绿,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左权农业科技特派团团长王勇手持修枝剪,在核桃园里给果农们现场授课。他一边示范修剪手法,一边讲解关键技术,围拢的果农们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举手追问,原本寂静的田间地头,变成了热闹又实用的“农技课堂”。

在晋中,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助农场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市科技局不仅请来“外援”专家,更注重盘活“土专家”、用好“田秀才”——从农业企业技术带头人、合作社技术带头人中选拔科技能人,组建乡村科技特派员队伍,让“身边人教身边人”,技术指导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太谷区的黄超就是土生土长的“科技新农人”。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创业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企业。

榆次区的程子昂留学归国后,扎根农村钻研核桃种植,引入“四化四统一”先进模式,让分散的农户抱团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科技局组织科技特派员通过集中培训、田间“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等方式,把技术教给农民,把骨干培养成“土专家”。

目前,科技特派员已举办各类技术培训220余场,培训农民6844人(次),培养“土专家”170名,一支带不走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初具规模。

“十四五”期间,晋中市持续在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匹配、培带、服务上下功夫,率先在全省实现科技特派员县县全覆盖、县域主导产业全覆盖。

一个个科技创新项目落地、一次次校企科研合作,一批批新技术、新方案、新成果在晋中落地转化,市校合作,催生晋中城市能级提升、产业迭代升级、创新活力涌动……未来,我市将不遗余力地深入推进市校协同,深化“双融双创”,推动实体经济与现代科技双向赋能,产业发展与高等教育良性互动,实现市校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美好愿景。

记者 武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