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17
“以前,小区路难走、灯昏暗。现在,不仅路面平整了,还多了党员活动室,我们住得越来越舒心了!”11月10日,在榆次区晋华街道纺配社区嘉丰小区,72岁的居民李喜福大爷指着整洁的步道赞不绝口。这一变化,正是榆次区以“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为抓手,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榆次区构建起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多机制保障、多主体参与、专业化支撑的“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激活基层治理动能,让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
强化核心引领,党支部筑牢治理“主心骨”。将党支部建在小区,有效发挥领导核心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引领议事协商、协调矛盾纠纷、监督服务质量,实现“支部建在小区、资源聚在小区、服务沉在小区、难题解在小区”的治理目标。截至目前,全区已成立360个小区党组织,让基层治理有了坚实的组织支撑。
规范议事决策,“四议一服务”激活协同共治力。针对基层力量分散、单打独斗等问题,榆次区积极探索“四议一服务”工作法(居民建议、组织提议、党群商议、业主决议、多元服务),推动社区、业委会、物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今年以来,各街道、社区通过这一机制解决设施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等民生问题150余个。
提升服务效能,“全岗通”机制激活治理动能。为克服基层行政化倾向,榆次区以锦纶街道为试点,推行“全岗通”工作机制,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社区工作者,实现居民高频事项“一窗受理”、社区工作者“一人在岗、事项通办”,推动工作重心从“管理”向“服务”、从“坐等上门”向“主动下沉”转变。
推动力量下沉,“四双”机制打破资源壁垒。推出“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机制,推动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资源力量下沉社区,实现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打破体制内资源壁垒,构建“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新机制,有效缓解社区“小马拉大车”的资源困境,巩固区域化党建共治格局。
引入社会力量,“社区合伙人”构建共治新生态。“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平价菜,还帮农户解了销路难题,这‘邻里菜摊’真暖心!”新建街道银海心悦社区居民点赞的“社区合伙人”项目,是榆次区引入社会力量的创新尝试。以“晋邻守望 榆你同行”邻里节为契机,榆液社区试点“五型”合伙人模式(机关、公益、商企、物业、自治),整合资源打造“公益+市场”平台。社区搭台、合伙人唱戏,既激活了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又增强了社区的“造血”功能。
激活新兴力量,新就业群体化身治理“移动探头”。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熟悉社区情况的特点,榆次区引导他们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担任社情民意“信息员”、城市形象“宣传员”、风险隐患“预警员”、文明出行“劝导员”、公共服务“监督员”、困难群体“帮扶员”。2024年以来,千余名从业者上报楼道灯损坏、消防通道堵塞等隐患,成为基层治理的“前哨力量”。
优化服务供给,“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精准惠民。突出“组织共育、队伍共建、项目共创、阵地共享、场景共营”理念,构建以专业社工为支撑、志愿者为基础的服务体系。社工负责项目设计、资源链接与人员培训,志愿者提供常态化便民服务,有效解决志愿服务“不专业、不持久”的问题,实现对“一老一小一新一困”群体的精准服务,推动慈善资源、志愿力量与专业方法有机结合。
拓展外部资源,校地共建双向赋能。大力推进校地融合,促成71个社区与13所高校深度合作。社区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和调研场所,高校向社区输送学生志愿者、专家指导和设施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基层治理引入创新思想和专业方案,打造赋能基层的智慧外脑。
从核心引领到多元参与,从机制创新到专业支撑,榆次区通过八条治理路径,全面织密基层治理网。未来,将继续优化治理体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度落地,让居民生活更有温度、更具质感。
记者 张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