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我市农村饮水工程维修与水源地建设双线告捷

清水流淌民生暖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13

“您看,这水多清亮!现在用水方便又放心,再也不用为喝水发愁了!”初冬时节,在平遥县段村镇,村民王志刚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

农村饮水安全,关乎民生底线,关系千家万户。2025年,我市将“维修养护农村供水工程”与“推进乡镇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同步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双管齐下,从“源头”到“龙头”全链条守护群众饮水安全,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水泵一换,水压稳了,水量也足了!”在太谷区任村乡,村民李建军对今年完成的供水设施改造连连称赞。过去偶尔出现的断水、水压不足问题,随着维修养护工程的实施已成为历史。

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环。我市连续三年将此项工作列为年度政府民生实事,2025年更是跑出了“加速度”——原计划维修养护170处供水工程,受益25万农村人口,实际完成205处,覆盖31万人口,任务完成率超120%,且所有项目在6月底前已全部完工,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量”。

亮眼成绩背后,是我市水利部门打出的一套“组合拳”:印发出台《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民生实事专项工作方案》,组建由一把手任组长的市县两级工作专班,抽调业务骨干负责项目实施,采取“双周调度、月通报、季总结”的方式,确保项目高效推进;积极争取中央资金731万元、省级资金565万元,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饮水安全,既要“流得稳”,更要“源头清”。在祁县一处新建成的水源地保护区,蓝白相间的界标醒目矗立,坚固的围网将水源地环绕保护,宣传牌上清晰地印着“保护水源”的温馨提示。

“过去,有些水源地标识不清,存在人为活动干扰的风险。现在好了,有了这些‘身份证’和‘防护网’,水源更安全了,我们心里也更踏实了。”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今年,市生态环境局将7个县(区、市)尚未开展规范化建设的7个乡镇级、90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全部纳入“听民意办实事”项目清单,实现全覆盖、无遗漏治理。通过全面排查,共发现标识缺失、隔离防护不足、环境污染三类165个问题。

针对问题,立行立改。截至目前,97处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已全部完工,共建成界标528个、交通警示牌102个、宣传牌127个、围网2147.95米。更令人安心的是,对这些水源地的水质监测显示,合格率达到100%,从源头上确保了群众喝上“放心水”。

民生实事,不仅要建得好,更要管长远。

“我们严格落实‘一工程一档案’,每个工程都明确了管护员。”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将常态化监测、专项排查与社会监督举报相结合,建立了问题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确保群众反映的饮水问题“有报必查、有问必核”。

生态环境部门同样将长效常治摆在突出位置。“我们将建立长效监管排查机制,严格履行监管责任,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巩固整治成效。”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开展整治验收“回头看”,持续做好水源地日常管理工作,确保群众用水安全可持续。

从维修养护供水管网到规范保护水源之地,从强化项目过程监管到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我市正以系统思维持续筑牢农村饮水安全防线,让一股股清泉流进农家、一项项实事温暖民心,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真切、绵长。

记者 吕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