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本报报道《“你们不只救了我的独生子,更是救了我们一家人”》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晋中市红十字会开通寻人热线,全城寻找那天参与救人的“最美救护员”

是您吗?是他吗?是你们吗?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1-12

11月10日,本报报道了省、市政府民生项目、市红十字会配置的AED设备发挥“救”命作用,一台AED、一位民警、一群热心群众,把一位37岁的青年从“鬼门关”抢救回来的故事;并配发记者述评《“救”心聚民心 善意暖全城》,于这场跨越陌生的生死救援中,看到了省、市民生工程升华了一个城市的文明温度。报道一经刊发,迅速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民警潘永康危急时刻启用AED的义举获无数点赞,更有许多市民通过市红十字会或本报热线追问:潘永康奔赴取用AED的两分钟里,以及后续配合AED抢救的全程,那五六名交替开展胸外按压、守护救援黄金流程的热心市民,究竟是谁?据目击者回忆,潘警官陪护李某随救护车离去后,参与现场救援的群众就悄然离开了,未留姓名。为此,市红十字会特开通寻人热线,全城搜寻这群“无名英雄”,希望当面对他们道一声迟来的感谢。

时间回溯至11月2日下午,晋中市工人文化宫羽毛球馆内,意外毫无征兆地降临,李某突发心脏骤停轰然倒地。危急时刻,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接力赛迅速拉开序幕。“当时除了潘警官,五六个人几乎同时冲了上去!没人指挥,却配合得像演练过千百遍。一个人按压累了,另一个人立刻顶上去,按压一秒都没停过!”记者回访时,一位目击者仍难掩激动。据悉,潘永康飞奔取用AED的两分钟里,直至后续AED投入抢救,有五六位市民始终交替进行胸外按压,用无缝衔接的坚守,为AED成功除颤筑牢了最关键的基础。

“AED分析心律和电击时,绝对不能碰患者!”另一位目击者记得,就在那十几秒的生死关头,现场一位大哥突然高声提醒“换人!”精准规避风险,确保了电击环境的安全。“那一刻,没有一个旁观者。”有人主动疏散人群、保障通风;有人紧盯AED的语音提示、随时待命接替;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生命护航。

“政府推进民生项目,不仅要配好‘救命神器’,更要培育‘救命神技’,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成为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的生命卫士。”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孟庆华感慨道,“这场救援里,没有人追问彼此的姓名与身份,却因生命至上的本能紧紧相依。他们的名字或许淹没在人群中,但‘最美救护员’这个共同的称号,足以彰显他们的平凡中的伟大。”

“我们执意寻找这些凡人英雄,因他们的专业与勇敢,共同缔造了生命奇迹。而这份见义勇为、守望相助的精神,正是温暖社会良知、凝聚城市力量的最珍贵财富。”孟庆华的话语里满是真诚。

在此,本报发出诚挚呼吁:若您便是当时参与救援的一员,或知晓他们的下落,恳请及时与市红十字会联系,“最美救护员”寻人热线:0354-2638540。期待知情者积极提供线索,让我们一同找到这群无名英雄,让善行被铭记,让温暖被传递,让这份守望相助的力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记者 路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