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何泽慧影记》荐读

追寻科学之光,走进何泽慧的世界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1-12

1936年,何泽慧清华大学毕业照。选自《何泽慧影记》

1997年,何泽慧院士回乡探亲,为灵石题词。选自《何泽慧影记》

在晋中市灵石县这片浸润着文脉与风骨的土地上,诞生了我国杰出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先生。这位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科学巨匠,以一生躬耕铸就原子能事业基石,用家国情怀书写科学家精神史诗。我省著名作家苏华耗时十余载心血完成的《何泽慧影记》,为我们打开了回望先生风采的窗口。11月5日,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晋中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灵石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何泽慧影记》捐赠仪式暨分享座谈会在先生故乡两渡镇举办,各界真知汇聚,既缅先生功绩,更传科学薪火。承蒙苏华老师与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应允,本报今日转载该书序言、摘编座谈会发言、首发晋中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世芳书评,以三重视角共敬科学先贤、传承精神力量。

《何泽慧影记》序

闪耀着科学发现光芒的“何泽慧星”,照射着每个心怀梦想的人

□ 苏华

2025年3月3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认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于1998年3月5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国际永久编号第91035号),被正式命名为“何泽慧星”;编号“91035”的后两位数字“35”,代表何先生的诞辰日3月5日,更为巧合的是,这颗小行星发现的当天,恰为何先生84岁生日。

在何先生诞辰111周年的3月5日,我在每晚例行走步时,仰望绚丽星空中围绕狮子座向北方向运行的“何泽慧星”,心中不断涌起20年前三番五次探访先生时,她对我想知道的一些前尘往事,边回忆边说出的那些名言警句,就像实验物理和物理哲学闪烁出的一种夺目之光,照亮了我脚下有些昏暗的小径。我放缓了快走的节奏,变得有点像林中漫步,开始考问自己:这本小书——《何泽慧影记》,到底想给无数热爱何先生、敬佩何先生的读者,交出怎样的答卷?

岁月长河,星空点点,有多少人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颗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而闪耀出哪怕些许微光的繁星,然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大多数的人,皆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轻尘,在历史的星空中不会留下一点痕迹,但那些莘莘学子,以及数量大于学生数倍的望子成龙的家长群中,谁敢说他们其中的某个人,将来不会成为让人仰望的闪耀出人类智慧之光的明星呢?

艾芙·居里是这样评价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妈妈玛丽·居里的:

坚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贡献一切而不知谋取或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骄傲、灾祸不能屈的非常纯洁的灵魂……世界要她扮演的角色使她感到痛苦。她生性严于律己,而且不露锋芒,因此,她始终不可能采取任何一种沽名钓誉的态度,既不愿表示亲昵,也不愿假装和蔼,不肯故示端严,也不肯矫饰谦逊。她根本不懂得显声扬名。这些就是玛丽·居里生来所具有的品质。

居里夫人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何泽慧先生全都具备。于是我就顺着这个思路,把何先生的成长环境、求学经历、师从天才,由一个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好玩”的小女子,如何在一位又一位大师的培养下成为中国顶尖的核物理学家,做了翔实而又不失她的个性展现的叙述描写。

相对于工作履历式的记录性的传记,我更侧重于文本上的可转换性和集束后的散射性,我想通过这种写法,把何先生性格的奇特性,以及还原历史场景上的有本有源的真实性,细致入微地展现给读者。另外,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我怀着何先生内心差不多就是这样想的感性光谱,替她发出了话语声。这是因为我不想在死的文本上,把仍然活在人们心里的何先生冷漠地写出来。

实际上,这本《何泽慧影记》是一本迟到的书。

早在2012年,何泽慧先生的二女儿钱民协教授代表她姐姐钱祖玄、她弟弟钱思进教授,就已经把她妈妈的三四百张照片交给了我,希望我能写出一个真实的、能够展现出她妈妈性格特征的画传。但我心里一直想着何先生生前对我说过的:“不要写我,我有什么可写的?你要写就写我父亲,我父亲虽然留学日本,但他最恨日本侵略中国;还有我的小弟弟何泽庆,他比我聪明,比我有骨气……”

可以告慰何先生的是,这两本书我都已忠实地完成,不但完成,还出版了一本有关何先生祖上的《清代两渡何家》,并补充了大量原先没有寻见的她父亲何澄先生的文章、诗作,编著了一本繁体字版的《何亚农先生诗文存稿》。

2024年3月5日,在何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后,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张家麟得知我正欲写《何泽慧影记》,很快找到我,请求把这本书交他出版。我为他的真诚、真切所打动,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成功出版。

近年来,网上流传着许多自媒体或夸大其词,或错误百出的有关何先生的网文。对此,我无力一一去批驳、指出这些网文的不实之处,只希望善良的人,能透过我的这本小书,发现自己对于何泽慧这位优秀的胸怀博大的科学家,知道的原来是那么少、那么浅。

除此之外,我还认为,这本书有助于弘扬何先生的科学精神,传播她的科学思想,倡导她的科学方法,学习她的科学素养,激励读者能像何先生那样遵守科学道德,行淡泊名利的科学家之举,以期净化科学风气,也是应有的主题和意义。

《何泽慧影记》之书名,并不是现在才临时起意,而是早在十多年前,就将之定名为了“影记”。所谓“影”,是指何先生从幼年、青年到晚年的照片;“记”是我对这些照片的历史场景,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关系的文字描述。我不大想把这本书视为“图文并茂”的记录,也不大想把何先生奇特的一生,仅仅以简单的图片说明文字而冠以“图传”或“画传”了事,只想把这些珍贵的照片,用研究史料的方法和还原历史场景的叙事做法,为读者感性地呈现出何先生真实的成长环境和求学历程。所以,这部影记只作到何先生发现原子铀核“四分裂”为止,从体裁的归类上,也可以说是一部何先生青少年时代的传记。

与一些合格的、优秀的传记作家相比,自以为,我只有一半的资格写何先生的这部影记。这一半资格是因为我曾三次专程拜访何先生,并与先生进行了访谈,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在2006年,先生骨折住在北大医院,我和先生的妹妹何泽瑛先生相约,一同前往,时间约有一个星期;不够资格的一半,是我没有财力前往何先生曾经留学、工作过的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现柏林工业大学)和威廉皇帝学会(今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海德堡实验室,以及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夫人实验室,亲自感观一下。由于这一缺憾,虽然把巨量的时间和心脑,花费到了研判当时的历史资料上面,试图还原出一个较为真实的历史场景,但其中的讹误一定会有,希望细心的读者指正。

有必要向读者朋友说明的是,本书所引旧时报刊等的文字,按照出版规范要求,在不影响原意的前提下,对部分字词做了调整,如“惟”均改为“唯”。另外,由于本书所写的时代大部分已距今较远,对于一些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或与今时不同。如此等等。

2025年3月于一席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