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何泽慧影记》图书分享座谈会发言摘编

像何泽慧先生那样,把科学种子植入心脉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1-12

《何泽慧影记》作者、中国方域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苏华: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阎文凯:

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继红:

晋中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鹿建平:

晋中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世芳:

何泽慧侄儿、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医生何为群:

灵石县两渡镇何家第十八代后人何文苑:

灵石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曹玉萍:

灵石一中校长崔洪耀:

灵石县两渡中学校长王挺:

灵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建旺:

《何泽慧影记》作者、中国方域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苏华:

今天,众多领导、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齐聚何泽慧先生祖居地灵石县两渡镇,参加《何泽慧影记》捐赠仪式和作品分享会,作为作者,我既激动又感慨。

第一个感慨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十五五”规划中的重点。晋中市、灵石县和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率先领会到要高质量实现这一目标,亟需学习以何泽慧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救国、科技强国的精神,而《何泽慧影记》的出版恰逢其时。用一本科学家的传记为落实好“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并召开座谈会,晋中市是第一家。

第二个感慨是,今天到场的教育工作者很多。何泽慧先生曾为两渡小学、两渡中学和灵石一中题写校名,让青少年在中小学时期打下数理化和英文坚实基础,是她晚年的夙愿。为实现这一夙愿,2019年我为央视科技频道撰写“何氏家风记”文案,在两渡镇拍摄时认识了小讲解员吴梦梦,后来寄给她《何泽慧传》《居里一家》和解读何先生“立足常规,着眼新奇”治学格言的信。2024年3月,在何泽慧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我结识了灵石一中王奇岳同学,不仅转送他张焕乔院士的传记,还常和他讨论学习问题。今年得知他考入合肥工业大学,我满心喜悦。

弘扬何泽慧先生的科学精神、传播她的科学思想、倡导她的科学方法、学习她的科学素养、践行她淡泊名利的行止、追随她探索真理的毕生追求,是这本书的多重母题,也是我期望的阅读效果,更希望每位敬仰何先生的人都能身体力行,多多传播她的科学思想。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阎文凯:

何泽慧先生一生心系祖国、潜心科研,为新中国的核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扎根山西的科技出版社,我们有责任、有使命去记录、去传播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精神风貌。《何泽慧影记》不仅是一部传记作品,更是一部展现科学精神的教育读本。自2024年收到初稿以来,出版社上下高度重视,组建了专业编辑团队,在内容审校、装帧设计和印务品质上精益求精,力求以最高标准出版。这部作品文字真挚、照片珍贵,读来如饮清茶,温润而悠长。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科学家的奋斗与成长,更能体会她对祖国的深情,对科学的执着,以及那份静水流深的力量。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纪念,更是一次精神的传递。我们深信,何泽慧先生“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必将如一粒种子,在家乡土地上生根发芽,激励年轻一代以先生为榜样,勇敢追寻科学梦想。

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继红:

首先对苏华老师致以诚挚谢意,同时感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这是一种专业的眼光与文化担当。何泽慧先生是我国科学界当之无愧的瑰宝。作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她与钱三强先生并肩奋斗,在新中国一穷二白之时,为我国原子弹研发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同时,她还呕心沥血为我国核事业培养了大批顶尖人才。

何先生身上闪耀着三种可贵品质:其一是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她早年毅然归国效力,晚年仍两次返乡寻根,情系故土;其二是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守,才有了重大的科学成就;其三是真率朴实的人格风范,身为科学巨匠,常提布包行走市井,平易近人。何先生的成就,源于深厚的家学传承,也得益于科学救国的时代浪潮。如今,灵石县将何先生作为文化名片,这部传记的出版恰逢其时。它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成长记录,更是留给后世,尤其是青少年的宝贵精神财富。

晋中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鹿建平:

苏华老师耗时12年著成《何泽慧影记》,让我们得以了解她的贡献,意义重大。了解何先生需看其成长背景。何家是名门望族,世代读书传家,何先生父亲何澄兼具革命家与文化人身份,可见优良家风家教是根基。她就读的苏州振华女校(后并入苏州十中)由外祖母王谢长达创办,校训“诚朴仁勇”影响深远,塑造了她的品格。学习何先生,一要学其科学精神,科学本质是求真,她对科学的兴趣、执着及质疑批判思维,正是基础教育需保护的。二要学其人文素养,她的书信、书法、绘画展现了深厚底蕴,皆有扎实人文教育支撑。三要学其家国情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她放弃优渥生活归国奉献,这种以身许国的精神令人动容。《何泽慧影记》记载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是送给青少年的最好礼物。灵石县委、县政府重视此事,意义深远,希望深挖何先生等名人资源,让这本书成为教育载体,助力民族自信与科技强国建设。

晋中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世芳:

晋中每个县都有大的家族,但唯有灵石的何家独有科学、教育与世界性三大特征,如果结合何泽慧与钱三强两位先生的感人事迹,再联系到“三钱”与“何家三姐妹”,此特质更为鲜明。过去我们仰望这些“巨星”,而今通过苏华老师的《何泽慧影记》,深刻感受到灵石何家几百年人杰德厚的家族传承,以及何泽慧先生及其家人的可敬可爱,真正诠释了越伟大越平凡的真理。灵石人杰地灵,文化资源丰厚,晋中市、灵石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愿为何家文化研究和传播助力,共同写好系列图书推出后的“后半篇文章”。

何泽慧侄儿、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医生何为群:

我是灵石两渡何家的第十七代后人,何泽慧是我的二姑,特别感谢苏华老师不仅写了何泽慧,还写了何家很多人物。今天我聊一些家常事,日常中,二姑何泽慧也不是只谈科学、死搬教条的人,她的生活里满是乐趣。比如,和姑夫钱三强去散步,因为颐和园人多,他们找彼此有个小窍门,不管下不下雨,都带着一把醒目的黄色漆布大伞,一旦找不到人,撑开伞就能很快被发现,从不用大声呼喊。作为何家后人,通过苏华老师的书,我更想努力做一个像何家后人该有的样子,何家先辈都很伟大,而我很平凡,我的工作是在医院救死扶伤,我的名字叫何为群,我常给自己解释:“何”是人与可的组合,合起来就是“我人还可以,能为群众服务”。患者都是人民群众,能帮大家解决病痛,哪怕是感冒这样的小事,我都觉得很有意义。

灵石县两渡镇何家第十八代后人何文苑:

苏华老师写何家的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们从1992年开始合作,他为了搜集资料,跑了很多地方,我一直非常支持他。在今天我们物质生活普遍富裕之后,我深深感到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民的责任,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作为何氏后人,我们应身体力行,把何家崇文重教之风传承好、发扬好。我们学习何泽慧先生,核心是学习她的精神。她的精神就像她的书法一样,看似平常,却有大家气势,这种精神不是一两天、一两代人能形成的,而是经过几代人的文化熏陶、家庭熏陶积累而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承好这种精神,只有这样,祖国才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

灵石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曹玉萍:

作为三晋文化研究会,学习弘扬何泽慧先生精神、探索三晋文化与科学精神融合之道,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将以《何泽慧影记》出版为新起点,守正创新推进三项工作:以书籍为媒促精神落地,联合档案馆、图书馆、中小学等单位,引导灵石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从先生事迹中汲取奋进能量,使科学精神与何家情怀代代相传;以事迹为核焕文化生机,何泽慧先生精神是三晋文化务实进取品格与灵石崇文重教基因的生动体现,我们将组建研究团队,以这本书为核心文献,挖掘何氏文化底蕴,推出深度研究成果滋养地方文化发展;以传承为旨助文化赋能,加强与省、市研究会、专家及何家后人的合作,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将先生故事转化为文旅素材,融入校园教育与科创实践,让守正创新成为灵石文化发展的鲜明底色。

灵石一中校长崔洪耀:

何泽慧先生在灵石一中有着珍贵的印记:学校有“泽慧楼”和以她命名的科技节,2024年纪念何泽慧先生诞辰110周年时,我们还举办了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90岁的张焕乔院士、80多岁的郭士伦研究员坚持4小时作报告,40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全校6000余名师生同步观看直播。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主动求签名、合影,与院士交流半小时,这份热忱令人动容,也让何泽慧先生精神深植师生心中。何泽慧先生的成长经历彰显家风教育力量,求学之路闪耀坚韧智慧,科研生涯体现“立足常规,着眼新奇”的执着创新,家国情怀尽显奉献境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以这本书和先生的印记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科学家精神生根发芽,先育学生成人再促其成才,引导他们报效祖国。

灵石县两渡中学校长王挺:

何泽慧先生用行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此次图书捐赠,正是对何泽慧先生科学报国、崇文重教精神的最好传承。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书籍是点亮心灵的火种,此次捐赠为学校师生打开广阔认知窗口,既让同学们在书香中探索科学奥秘、树立远大理想,也为教师搭建丰富教学资源平台,助力教学质量提升。作为先生故里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以此次捐赠为契机,打造书香校园,让图书馆成为师生精神家园,把何泽慧先生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以其为榜样,培育爱国情怀、科学素养与奋斗精神。我们将潜心育人、锐意进取,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让先生精神在故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灵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建旺:

苏华先生耗时多年打磨的《何泽慧影记》,通过珍贵历史照片与精练文字,翔实记录了何先生的成长、求学及工作历程,让这位科学巨匠从教科书符号变为了有血有肉的榜样,搭建起了先贤与后学的精神桥梁。以此次捐赠为契机,我们将从三方面发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一是深化精神传承,把何泽慧先生精神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核心素材,通过校园宣讲、场馆展览等形式,激励青少年树立科学理想、厚植家国情怀。二是强化资源挖掘,系统整理何氏家族等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联合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形成兼具深度与地域特色的研究成果。三是优化文化生态,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鼓励推出反映灵石风貌的精品力作;依托此书打造文化IP,开发研学课程、文创产品,推动文化与教育、旅游融合发展。同时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让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成为县域精神底色。

(本文由记者史俊杰摘编、记者曹伟供图,按发言顺序排列。)

统筹:史俊杰

制图:郝成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