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红薯喜丰收 致富有“薯”光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12

初冬时节,在祁县古县镇闫名村的红薯种植基地,村民们弯腰弓背,手中的锄头轻轻刨开泥土,一个个饱满的红薯便滚了出来,红色的外皮裹着湿润的泥土,透着沉甸甸的实在。

“这红薯长得真好,又大又甜。”村民闫良仙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眯眯地说。田埂上,装满红薯的筐子排成了长队,村民们脸上的笑意,比冬日的阳光更灿烂。

近年来,闫名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依托集体经济组织,紧抓机遇深耕红薯种植产业,探索“党建+产业”模式,深挖本土优势资源,全力推进红薯产业发展,搭乘电商快车,延伸产业链条,成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我们村的地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养分充足、透气性强,非常适宜种植红薯。”闫名村党支部书记武兴旺介绍,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质,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闫名村不断扩大红薯种植规模,建成上百亩种植基地,同时积极引进现代化管理模式,以大面积、集体化、高效率、机械化,确保红薯产量稳步增长、品质持续提升,为红薯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今年种了20多亩红薯,预计能收获13万斤,今年的红薯价格在8毛左右,大概能获利6万余元。”望着田埂上的一筐筐红薯,村民闫翔盘喜上眉梢。

有了好土地,要想种出好红薯,还得靠好技术托底。闫名村“两委”一边组织人员“走出去”,到周边地区取经学技;一边主动“搭桥梁”,牵手农业高校、邀请专家走进田间地头,从选种育苗、田间布局,再到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技术指导,为红薯提质增产筑牢技术屏障。

为进一步健全红薯产业基础设施,延长红薯储藏时间,带动群众增收,闫名村投资150万元建成了红薯仓储中心,总储量可达300万斤,按照存储数量收取租金,可为村集体持续增加收入。

“今年全村红薯种植面积达100余亩,预计每亩可为种植户增收2000元,仓储中心预计入窖红薯20余万斤,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余元,带动劳动力100余人。”武兴旺介绍道。

哪怕红薯品质再好,“藏在田间无人知”也难有好销路。闫名村主动跟上时代节奏,带头探索“党建引领+直播助农”的新路子。党员干部化身“网络主播”,精心策划宣传文案、开展直播展示,让闫名红薯的名气从村头田间传遍全国各地。光有订单还不够,村党支部还主动对接周边物流企业,专门打通农产品运输通道,彻底解决了“运输难”的后顾之忧,让带着泥土清香的新鲜红薯,顺顺利利送到消费者家门口。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们要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持续推动红薯产业转型升级,使其从单一的‘种与收’,演变为‘产、储、销’协同发力的鲜活图景。”武兴旺对村子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接下来,闫名村还将继续延伸产业链、拓宽增收路。一方面,引进红薯加工企业,将部分红薯加工成淀粉、粉条等产品,丰富产品种类,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红薯种植基地的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开展红薯采摘节等活动,全力打响闫名红薯品牌,让这颗“金疙瘩”真正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带动村民致富的强大引擎。

记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