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11

村民麻利地拔起胡萝卜装袋封扎。 记者 冯静宁 摄
秋末冬初,走进太谷区任村乡大郭村,成片成片的胡萝卜地铺陈延展,一眼望不到边。翠绿的叶丛在风中轻轻晃动,透着浓浓的生机。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村民们麻利地拔起胡萝卜,金黄的根茎带着泥土的清香;装袋、封扎、装车、入库,流水作业有条不紊,好一幅丰收的鲜活图景!11月6日,记者来到这里,既被这片田野的辽阔景致所吸引,更被这份劳作的热忱与丰收的喜悦深深感染。
“咱这地富含钾元素,很肥沃,种出的胡萝卜又脆又甜,颜色还鲜亮,口味、品相都没得说,还愁卖?”民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老游,手里捧着刚拔出的胡萝卜,兴致勃勃地递给我们说,“来,掂掂!”
老游干胡萝卜种植有些年头了。从2009年开始,他就带着村民试种过不少作物,洋葱、玉米、土豆等,几番摸索后,终于摸清了本地土壤的“脾性”,种起了胡萝卜。为了使胡萝卜品种更优、品相更好,老游自己钻研秧苗培育,土壤酸碱度、温度、湿度、授粉时间,一项项实验指标,老游都精准拿捏。反反复复中、丝毫考量间,果实越来越称心可人。“我们现在已扩种到700多亩了。”老游很是自豪。
“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只要想学还愁学不会?我们还有个技术‘靠山’呢!”老游说,因为跟前有山西农业大学,合作社干脆搭起“田间课堂”,常年请山西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来地里指导。有了科技帮忙,不仅有效破解了重茬种植、早春抽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还引入数控精播、水肥一体化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对土壤进行系统性管护,持续迭代优化胡萝卜品种。现在他种植的胡萝卜成了市场上抢手的“金宝贝”,亩产量持续稳定在7000多斤。
如今,这条胡萝卜产业链越做越大:7座冷库能存近500万斤胡萝卜,错开上市高峰卖,一斤最高能卖到1.6元。除了榆次、太原、吕梁这些省内地方,精品胡萝卜还能直接运到北京,甚至走出国门卖到国外。更令人欣喜的是,十多年来,合作社形成了辐射周边12个村的“就业圈”,忙时每天需要150多个劳动力,一年光工资就要发200多万元。村民们不用出远门,在田埂上就能挣钱。
“我把10亩地托管给合作社,自己来这儿打工,一年稳稳挣2万多元!”赵凤花就是大郭村人,她在合作社干了十多年,从灌溉管网铺设到田间精细化管理,样样都精通,脸上的笑容藏不住好日子带来的幸福和喜悦。就连榆次东阳镇的金丽,也跟着镇上10多个乡亲来“抢活”:“自家庄稼收完了,来这儿打份零工补贴家用,省心又划算!”
“村里始终把服务做到产业发展的关键处,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发展的信心更坚定了。”大郭村党支部书记闫晋飞介绍,村“两委”主动对接专家,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用贴心服务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有了村里的支持,老游干劲更足了:“明年计划扩种100多亩,继续优化品种、升级技术,让这条共富路越走越宽!”
田地里结出了“金棒”,乡亲们尝到了甜头。在这片丰收的田野上,老游靠科技把产业做起来,用实干带领大家致富,让乡村振兴既有产业的烟火气,更有老百姓的幸福感。
记者 孔德青 冯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