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1-10
11月9日的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冬日暖阳漫过窗台,温柔地洒在病床上的李某身上,经过数日治疗,他的各项身体机能已逐步恢复正常。床边,父母紧紧握着儿子的手,眼中满是失而复得的珍视,这一刻的岁月静好,是一周前他们不敢奢望的安稳。
“直到现在,想起儿子突发心脏骤停又被AED救活的经历,我的心还会揪着疼,可更多的是劫后余生的庆幸和满心的感激。”李某的母亲朱女士谈及此事仍心有余悸,声音里却满是滚烫的谢意,“我们老两口就这一个儿子,听到他出事儿的消息,我感觉天塌了,万幸的是,关键时刻,一台AED、一位民警、一群热心群众,救了儿子一条命,也救了我们一个家。”
时间回溯至11月2日,一个寻常的周日午后,晋中市工人文化宫职工体育中心一层羽毛球馆内人声鼎沸,球拍挥击声、欢呼喝彩声交织成活力的乐章,不少羽毛球爱好者在此竞技交流。
15时56分,正在场上激烈拼杀的李某突然身形一晃,面部朝下重重摔倒在地,口吐白沫,意识瞬间丧失,危急关头,人群中响起一阵惊呼声:“李某,不要睡……”
险情就是命令,爱心无需迟疑。周围正在运动的数名市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冲向倒地的李某,发现他已失去自主反应后,众人默契配合,当即俯身实施心肺复苏,为生命争取每一秒宝贵时间。
正在同一场地打球的山西省公安厅强制医疗管理所二级警长潘永康闻声疾步赶来。职业本能让他第一时间判断情况危急,而曾接受过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与心肺复苏专业培训,此刻成为救命的底气。他转身奔向场馆内的急救设备存放点,迅速取出AED。15时58分,在李某倒地仅2分钟后,潘永康便提着AED折返现场,熟练开启设备、粘贴电极片,同时与另一名羽毛球爱好者安泰旭交替进行心肺复苏,确保按压节奏不中断、救援力度不减弱。
“正在分析心律,请不要触碰患者。”AED的语音提示清晰响起,潘永康立即展开双臂,示意周围市民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干扰设备检测。当语音提示建议电击除颤时,他眼神坚定,果断按下按钮。一次精准电击后,潘永康等人没有停歇,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心肺复苏,用专业与坚持为生命续航。
16时7分,距离AED放电仅一分钟,李某的胸口微微起伏,呼吸与心跳奇迹般恢复,腿部开始不自觉地蜷曲,意识也逐渐清醒。“醒了!醒了!”现场响起压抑已久的欢呼声,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眼眶却因这份生命的奇迹而湿润。
16时12分,救护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告知需要专人陪护患者前往医院,与李某素昧平生的潘永康当即挺身而出:“我是警察,我去吧。”从晋中市中医院的一楼挂号、三楼取抽血管,到一楼缴费、三楼开检查单,他往返奔波于楼层之间,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浑然不觉,始终为救治李某奔波,直到一个小时后李某的母亲朱女士匆匆赶来,他才默默转身离开。当日,因病情危急,李某被转院至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11月4日,潘永康专程前往医院探望李某。彼时,李某已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身体正在逐步康复。李父紧紧握着潘永康的手,激动得声音哽咽:“小潘,感谢你的救命之恩啊,你敢救人,也会用AED,及时出手,救了我儿子一命。”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感谢,潘永康却谦逊地摆了摆手:“叔叔,我是一名警察,那一天即便因休息日只穿了一身锻炼身体的便装,但‘人民警察为人民’是烙印在心中的信念,关键时刻必须挺在前面,这是一名警察骨子里的本能,换成我的任何一位战友,都会毫不犹豫冲上去的。”
当这场警察与群众联手、以AED为“救命神器”挽回生命的故事在坊间悄然传开时,温暖与感动便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流淌。记者走访事件中的主要当事人,“AED”成为大家口中频频提及的关键词,也成为串联起善意与希望的纽带。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这个被称作“救命神器”的设备,能自动识别患者心律并实施电击除颤,为心搏骤停患者打开生命通道。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心搏骤停后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6分钟,及时使用AED可快速帮助患者恢复心跳,大幅提升抢救成功率。而更令人安心的是,AED的操作并不复杂,只需打开电源开关、按图示粘贴电极片、跟随语音提示操作,便能完成施救,让普通人也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据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孟庆华介绍,“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培训红十字救护员”,这不仅是近五年来省、市政府倾力推进的民生实事项目,更是一项温暖民心的民生工程,由晋中市红十字系统全程承办,目前全市已完成375台AED的配置,覆盖各大公共场所,同时为每个AED配置点免费开展红十字救护员培训,通过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练,让施救人员真正做到敢救、会救、能救,让AED设备真正实现敢用、会用、能用,为市民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网。
大难不死的李某,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这次被AED救了一命,我真切感受到这技能关键时刻能救命。”他眼神坚定地说,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参加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不仅要熟练掌握AED和心肺复苏的标准操作,还要考取救护证书成为一名志愿者,“以后既能保护自己和家人,万一遇到别人有需要,也能勇敢站出来搭把手,把这份救命的善意传递下去!”
一台小小的AED,是省市民生工程的生动缩影;一次紧急救援,是警民同心的温暖写照,彰显了一座城市的善意与担当。
记者述评
“救”心聚民心 善意暖全城
□路丽华
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一份跨越陌生的守望相助,最终以生命的奇迹圆满落幕。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急救案例,更是省市民生工程落地生根的生动见证,是一座城市文明温度的集中彰显。
当37岁的李某突发心脏骤停倒在球场时,是一台AED、一位民警、一群热心群众,用专业与勇敢搭建起生命的桥梁,让濒临破碎的家庭重获完整。这份救援,救的是一条生命,守的是万家安宁。
在心脏骤停的黄金4-6分钟里,每一秒都关乎生死。从15时56分李某倒地,到热心市民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再到15时58分潘永康携带AED折返施救,短短两分钟,凝聚着普通人的善意本能与专业者的责任担当。没有犹豫观望,没有袖手旁观,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默契配合为生命抢出了关键时间,诠释了“生命至上”的朴素真谛。
这场救援的成功,离不开“救命神器”AED的及时助力,更离不开省、市政府五年如一日的民生投入。375台AED在全市公共场所的精准配置,红十字救护员的免费培训,这项民心工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急救设备触手可及,让急救技能走进大众,为市民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护网。
每一项民生工程,都是民心的凝聚。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举措,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可感。我们的城市便有了抵御意外的底气,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一次次守护中绽放出更加动人的光芒。
记者 路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