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文婷(中)
在中国建筑琉璃艺术之乡介休市,千年不熄的琉璃火焰旁,有一位年轻的宣讲者。她手捧晶莹的琉璃构件,将非遗传承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讲给乡亲听,也讲给世界听。她就是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刘文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休琉璃烧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一位用青春守护匠心、用创新赋能振兴的青年先锋。
从“传承”到“宣讲”
“琉璃是介休的根,也是中国的宝,我要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好。”这是刘文婷成为宣讲员的初心。作为非遗传承人,她从小在琉璃作坊长大,捏土坯、看淬火的经历,让她对这门古老技艺有着刻入骨髓的热爱。2020年,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能把琉璃故事带到更广阔的舞台。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传承不是守着作坊,更是让技艺活在更多人心里。”从此,她多了一重宣讲员的身份,带着琉璃构件走进校园、深入乡村,把千年技艺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位听众。
用细节打动人心
刘文婷的宣讲从不说教,而是带着“烟火气”和“匠人气”。她坚持“少讲大概念,多讲真体验”,用鲜活细节让琉璃“开口说话”。进校园时,她会捧着历经千度高温烧制的琉璃瓦,让孩子们触摸釉面的温润:“你们看这孔雀蓝,要反复调试釉料,烧三次才能成这样。”她讲祖辈们顶着酷暑守窑的故事,讲自己为还原古琉璃纹样查阅百份史料的经历;演示捏坯时,她会放慢动作,让大家看清指尖力度如何决定构件的弧度。许多学生听完后走进作坊亲手体验。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让原本“高冷”的非遗变得可感可触。有的学生听完后主动来学捏坯,说“要做琉璃的小守护者”。这让她更加坚信:“好的宣讲,就是把匠心种进心里。”
从工坊走向世界
多年来,刘文婷的宣讲足迹遍布晋中市,进学校、入社区、访乡村,宣讲百余场,覆盖听众数千人。她的故事不仅留在本地,还走上了更大的舞台——她带领团队复烧大英博物馆馆藏龙纹琉璃砖,登上央视国际频道向全球展示介休琉璃的魅力。宣讲时,她总会分享这段经历:“那一刻我才明白,琉璃不只是老物件,更是世界看中国的一扇窗。”作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她还把宣讲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在乡间建非遗工坊,带动2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开发琉璃首饰、文房用品等文创产品,结合电商销售拓宽销路,打造研学基地和旅游打卡点,探索“非遗+文旅+电商”的转型路径,有效带动当地就业。2023年,她被评为市级优秀宣讲员。面对荣誉,她很谦逊:“功劳是老祖宗的技艺,我只是个讲故事的人。”
刘文婷常说:“青春的价值,就是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正是这份坚守,让她成为非遗的守护者、宣讲的传播者、振兴的先行者。她用青春故事告诉大家:古老技艺从不会过时,只要有人守护创新,就会永远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