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08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国家、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高标准、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完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推进落实多项体制机制,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始终将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五年来,市县两级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通过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持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以高水平保护推动全市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聚焦汾河谷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聚焦汾河流域重点断面水环境质量提升,强化污染物排放精细化分类管控,制定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差异化管控“十五条”》,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方面,全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动工业提标改造,全面实施工业炉窑替代,稳妥推进清洁取暖改造,持续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积极开展季节性污染攻坚,认真抓好应对气候变化,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53,较“十三五”末改善29.4%;高质量指标PM2.5浓度28微克,为历史以来最低值,首次达国家二级标准,较“十三五”末改善35.7%;主要污染物SO2、CO、NO2连续5年稳定达国家一级标准。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汾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攻坚。全力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全面加强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核监督管理,建立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强化重点流域差异化管控,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考王庄桥南断面稳定达Ⅳ类水质,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COD、氨氮、总磷较“十三五”末分别改善10%、13.7%、71.6%、49.5%;汾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超标率较“十三五”末下降21.4个百分点。同时,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深入开展耕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推进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加强优先监管地块土壤污染管控,全面完成优先监管地块重点监测工作。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稳定保持100%。
自然生态保护进一步强化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左权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顺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顺华北豹群的重要栖息地》作为山西省唯一保护典型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
环保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
精简审批事项和环评报告、拓宽豁免和承诺范围,“十四五”以来共备案2845件,办理“一本式”环评报告62件,豁免文件850件,办理承诺制120件。晋中在全省首家出台“打捆环评”审批制度,减少重复评估,降低企业成本。实行排污许可和辐射安全许可“全程网办”,证照免费邮寄,实现由“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5年来,免费邮寄证照共计275件。建立绿色审批通道机制,全流程入企帮扶,特别是对民生保供和重点工程项目实行即报即审。
执法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
坚持“刚柔并济”,强化执法监管和帮扶指导,为污染防治攻坚提供坚强保障。坚持“刚性”执法,采取“技防+人防”手段全天候监管,实行“分管领导—网格长—网格员”网格化监管,开展跨县域异地交叉执法,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专项化”“点穴式”执法督察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排污等环境违法问题,“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实施行政处罚1845件、罚款1.98亿元;同时,突出“柔性”帮扶,出台执法监督正面清单,减少对清单内企业检查频次,做到“无事不扰”,注重执法与帮扶并重,帮助企业解决环境管理问题,筑牢企业环境底线。
“十四五”以来,市水利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决扛牢“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治水担当,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兴水之责,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水网建设、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民生保障、水领域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市水利局被人社部、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全市水利系统紧抓政策机遇,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累计争取省级以上资金42.5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9亿元,预计可完成水利投资148.5亿元,比“十三五”投资增加19%。特别是2024年,争取上级资金达到10.45亿元,创历史最高。“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实施重点水利工程213处,新建水库5座,实施东山供水工程县域配套小水网18项,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625处,灌区节水项目5个,治理河道总长达到91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6平方公里。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布局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
骨干水网工程建设提速推进
以县域配套水网等骨干工程为抓手,实施总投资13.67亿元的东山供水县域配套小水网工程建设,2022年主体完工,2023年完成试通水,累计调水1200万立方米,科学高效的供水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建成,水价机制初步确立。完成5座调蓄水库及昔阳、祁县等供水网络的联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中部引黄县域小水网配套工程建设,实现库库联通、河库联通。全市新增供水能力8140万立方米,总供水能力达到8.07亿立方米,“四纵两横、十河连通、黄漳济汾、河库蓄排、智慧管理、人水和谐”的晋中现代水网格局初步形成。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增强
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针对2021年最强秋汛暴露出来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同步发力。开展防洪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总投资31.57亿元的河道治理工程57项,完成15座水库续建改造和除险加固。全市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基本治理完成,治理河道785.4余公里。同时,全面建实建强防御备战工作体系,健全多部门联合会商机制,搭建具有“四预”功能的智慧水利管理平台,构建起“空、天、地、人”立体防洪保安监管体系,“测、防、报”技术支撑能力整体提升,成功应对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和今年7月强降雨过程,消减洪峰流量80%以上,实现了“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防洪保安目标。截至10月底,全市63座水库蓄水1.9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1%,为明年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不断提升
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以建设“四水四定”晋中示范先行区为牵引,从严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千亿元的良好态势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8.2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2.9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21.32%,在全国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全市用水总量从2020年的6.73亿立方米下降到2024年的6.39亿立方米,降低5.0%。全市11个县(区、市)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全覆盖。实施8项超采区综合治理工程,全市超采区面积由1280平方公里缩减到665平方公里,缩减了48%。实施5项灌区新建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7.39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十三五”末的0.57提高到0.59。全国农业灌溉机井“以电折水”取水计量推进会在我市成功召开。
河湖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显著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力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和幸福河湖建设,全市创建幸福河湖12条。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和河道采砂整治专项行动,累计发现问题251处,全部完成整改,实现动态清零。市水利局被水利部评为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人民日报》对我市河湖管护经验进行专版报道。以生态修复工程为支撑,完成总投资37.69亿元的汾河百公里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治理修复河道131公里;实施总投资30.4亿元的六大类30项“一泓清水入黄河”水利工程;实施投资1.29亿元的273.5平方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2万亩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经过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河湖水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天鹅、黑鹳等珍稀鸟类成群驻足,成为库区河道常客,漳河两岸、汾水之滨、云簇湖畔、潇河岸边成为广大市民亲水戏水的休闲场所和“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新IP,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晋中大地延伸铺展。
民生水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农村供水这一民生实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累计投资13.3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2029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625处,全市101个乡镇、1942个行政村、239.2万人实现供水保障全覆盖。农村供水规模化率由2022年的32.24%提高到53.49%,自来水普及率由98.36%提高到99.27%,集中供水率由98.76%提高到99.27%,千人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应配尽配”率由27%提高到100%,8县(区、市)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农村供水实现了从有到优、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域的根本性改变。第二届全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发展论坛在我市成功举办。
水利领域综合改革走向深入
“十四五”期间,主动承接改革试点任务,指导灵石县拍出全国再生水水权交易第一单,介休市实施全国县域小型引调水工程试点建设,创建祁县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农业用水权改革、数字灌区建设的“三合一”试点建设示范样板,积极发挥祁县改革集成优势,争取到昌源河国家级幸福河湖项目建设试点和水预算管理省级试点,进行“五合一”的整体融合、统筹推进,持续擦亮晋中水利品牌。同时,示范引领全市,学习借鉴典型经验,累计完成水权交易2490单,交易水量4233万立方米,实现了让水权流动起来、水资源活起来。在总结和推广“两权一补”介休模式和“存量+新建”和顺模式基础上,谋划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11个,探索形成“资产整合、金融支持、多元互补”的水利投融资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四水四定”晋中模式和介休先行示范区,为全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晋中经验、晋中样板和晋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