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雾锁太行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04

药旭东

十月,国庆的喧嚣尚未完全散尽,便被一场连绵的秋雨接续。整整一周,天地被一张无边的雨幕笼罩,山川、田野、屋舍,都化作了水墨画里氤氲的笔触。当休假日来临,我们决定挣脱雨雾的羁绊,去赴一场与太行的约会。

旅途的起点,是和顺县城里一碗滚烫的二刚拉面。那韧劲十足的面条,在浓郁的骨汤里舒展,翠绿的葱花与鲜红的辣油点缀其间,升腾的热气瞬间驱散了周身的寒意与连日的阴霾。我们围坐一桌,大口吸溜着面条,这最朴素的人间烟火,是出发前最实在的慰藉,为即将踏上的山水之行,注入第一缕暖意。

带着胃里的温暖,车行于和顺境内,向着左权而去。雨丝虽歇,湿气却未消,远方的山峦被云雾缠绕,仿佛仙人遗落的纱幔。途经许村,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的画架虽已收起,但眼前的群山本身,就是一幅最宏大的水墨作品。

当“我的太行·桐峪 1941 小镇”字样映入眼帘,我们仿佛穿越了一道时空之门。这是一个以红色为底色,以1941 年为坐标,精心构筑的沉浸式梦境。155.61 亩的土地,3.65 亿元的投资,79 座主体建筑,复刻着一段烽火岁月里的民主曙光。

小镇的肌理是如此精致。横街与纵街交织,勾勒出民国桐峪的旧时轮廓。我们漫步其间,桐峪东方红电台的旧址仿佛仍在发送着历史的电波,新青年印刷社的墨香似乎还未散尽。寻梦1941·幻装自拍馆里,那些挂着的旗袍与军装,像一个个沉默的邀请,等待着故事的主角。非遗馆的窗明几净,古瓷坊的陶泥湿润,一切都准备就绪,仿佛下一秒,就会有游客涌来,学着剪一幅“抗日英雄”的剪纸,或捏一个带有“抗战记忆”的小碗。

博物馆里,全息影像闪烁着,超过 150 件文物与 400 张图片,无声地讲述着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那段开天辟地的民主序章。VR 体验区的设备崭新,静静地等待着体验者。然而,这份完美,却因天气原因游客无几而显得有些寂寥。

带着对历史的敬仰,我们沿 207 国道继续前行。当高欢云洞出现在北侧的岩壁上时,时空仿佛再次折叠。与桐峪小镇那崭新的“旧”不同,这里是真正的旧,是历经一千五百年风霜的残缺。

石窟静默地嵌在山体中,前廊的四根八角立柱,两根已成,两根未竟。那已雕成的仰莲柱头与火焰宝珠,诉说着北齐王朝的雄心与虔诚;而那未完工的石柱,则像一声戛然而止的叹息,将一个宏大的梦想,定格在进行时。

窟内壁面凹凸不平,未见任何佛像的痕迹。这里没有神佛的俯瞰,只有凿痕的交错。它不是一座供人朝拜的殿堂,而是一页摊开的、关于“创造”的草稿。站在这里,我们仿佛能看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工匠,如何测量、如何规划,又因何故,将锤与凿永远放下。

归途,两种等待,一种心境。回程的路上,暮色四合。车窗外的太行山脉,在薄雾中渐渐隐去轮廓。这一天的旅程,像一场奇妙的时空穿梭。我们从一个刚刚诞生、却无人喝彩的“红色梦境”,走进一个始于一千五百年前、却永远停留在进行时的“皇家工程”。

桐峪 1941 的寂静与高欢云洞的残缺,竟在此刻达成奇妙的和解。它们都在等待,一个等待人潮与喝彩,一个等待雕琢与完成。而存在本身,又已然是一种完整。它们是太行山这部厚重史书里,两个风格迥异却同样深刻的注脚。

或许,世间万物,皆有其时。繁华与落寞,圆满与残缺,都是风景的一部分。而那些未曾看到的演出,那碗二刚拉面的热气,都成为旅行中独特的印记。

车行渐远,山间的雾气似乎又浓了些,但我们的心中,却因这场与时空的对话,变得格外清朗。太行依旧,静默无言,它看过高欢的避暑梦,也见证过 1941 的民主火种,如今,它正关注着我们,以及心中那片关于未来的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