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温情守护“桑榆晚” 同心共绘“夕阳红”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29

人世间,最美不过夕阳红。重阳节,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佳节。我市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弘扬尊老爱老文明风尚。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我市把老年友好型社会创建工作作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一项具体举措,用力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用心打造老年宜居环境、用情弘扬孝亲敬老风尚、用功培育发展银龄经济,持续提高为老服务能力,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用心服务 托起大民生

养老服务是一项民心工程,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资金保障、监管服务,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具有晋中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养老服务模式。

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77.43万,占常住人口的22.93%,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为积极应对这一现状,我市持续加大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全市共有养老机构86家,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共1135个,各类养老床位2万余张。凭借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扎实探索与创新实践,近年来,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多年来,我市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通过补齐公办养老机构空白县,实施城乡养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推进新建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举措,不断推进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同时,持续实施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稳步推进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新建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优化设施配套,推进落实“四同步”政策,积极推动存量养老服务设施移交。

另外,我市针对老年人口基数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各县(区、市)广泛开展实地调研,积极推进基层实践,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带来温暖贴心的养老服务。

着眼未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将继续以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为契机,研究政策制定,强化要素保障,紧抓工作落实,着力构建县级综合指导、乡镇(街道)区域联动、功能衔接互补的养老服务网络,加快构建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更加可感可及。(王爱媛)

智慧养老 服务更贴心

“小度小度,请帮我拉上窗帘、打开电视。”10月26日晚,在榆次区康乐社区华晟·咱家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80多岁的吴玉秀话音刚落,只见窗帘缓缓合上,电视机也自动开机并切换到老人常看的戏曲频道。满满的科技感,让生活充满“智慧”,这已然成为吴玉秀老人的日常。

华晟·咱家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梁玉介绍,不只是拉窗帘、开电视这些日常,在这里,智能床垫可以监测心率和离床时间、红外设备可发现老人跌倒并报警、情感陪护机器人能帮助老人解闷等,各种智能设备已充分融入了照顾老人的方方面面,而各个设备所监测的数据都能即时汇总到信息后台,家属通过手机就能清晰掌握老人的生活状况。

“华晟·咱家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站点,目前已为近百万人(次)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这是全市养老服务的一个缩影。我市以‘互联网+家庭+社区+物业+医疗’为模式,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涵盖活力养老、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生活照料、长照康养及终极关怀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让更多老年人开始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据介绍,我市下一步将依托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晋中市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通过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交换、系统对接、功能拓展等方式形成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和养老服务行为全流程智慧监管,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精准化、数字化水平,更好满足老年人的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史俊杰)

幸福小院 颐养梦悠长

晨光熹微,灵石县静升镇尽林头村幸福小院已升起袅袅炊烟。负责人闫金萍和丈夫踩着露水,在菜地里采摘新鲜的蔬菜瓜果。回到厨房,二人便开始忙碌,只为在饭点准时为老人们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老人们吃好喝好,安享晚年。”闫金萍一边切菜一边说道。她总是细心听取老人对菜品和管理的建议,不断调整口味。在这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只需支付3元,就能享用营养均衡的早午两餐。除了餐饮服务,小院还提供理发、助医等贴心服务,成为村里老人名副其实的“幸福驿站”。

不远处的灵石县核桃洼村幸福小院同样暖意融融。院内悬挂的锦旗以及孝善榜、捐赠光荣榜等格外醒目,这座由闲置资源改造的小院功能齐全,理发室、卫生室、休息室一应俱全。

每到饭点,小院就热闹起来。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唠家常,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自打去年4月小院开办以来,我们老年人的日子越过越舒心。”村民余有春满意地说。

核桃洼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俊彦指着墙上的村务公开栏介绍:“我们把每月1日定为‘村民议事日’,让村民在小院里共商村务,还把闲置土地分给村民种菜,既自给自足又能供应小院。”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是每一位老年人的愿望。2024年,灵石县将幸福小院纳入“百村万户幸福养老工程”,目前已建设投运区域性养老中心2个、日间照料中心79个、幸福小院103个,初步形成了“区域性养老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小院”多层级养老服务体系。灵石县民政局副局长刘露表示:“我们要让老人足不出村就能享受贴心服务,真正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李娟)

“五个一点” “养老”变“享老”

每天中午,在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居家养老服务驿站里,都能听到“大厨”张菊芬的叫喊声伴着饭菜香气飘出。老人们闻声走向食堂窗口,有序排队盛饭。干净的三餐、宽敞的房屋、多彩的活动,让田补兰老人直呼舒心方便。

“我们榆社60岁以上老人有2.4万人。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养老难题亟待解决。”榆社县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赵蔚称,社会养老的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多层次服务体系的构建,痛点在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护。

为此,榆社县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集体互助和家庭尽责,强化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打造“一村一驿站”居家养老新模式。截至目前,162个行政村已建起居家养老服务驿站,覆盖率达95.8%,2000余名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基本养老服务。同时,为解决县城内老人的吃饭问题,计划在10个社区建设老年助餐点,目前已建成7个,可覆盖8200余名社区老人。

各驿站为老人提供“七助”服务及精神慰藉服务,打造“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各具特色的幸福驿站。河峪乡东清秀村打造智能化养老模式,为老人配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数据,遇险可一键报警;云簇镇北村养老驿站开辟菜园,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种菜;向阳村实施“积分制”,组织老人参与活动换积分;郝北镇柳泉村探索“互助式居家养老”,依托低龄健康村民家庭为特殊困境老人提供服务。

资金保障是养老驿站持续运行的关键。榆社县探索出“财政支持一点、集体自筹一点、个人负担一点、自力更生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五个一点”筹资模式,保障养老驿站可持续发展,同时,成立国有养老服务公司,引导专业机构提供辐射周边的居家养老服务。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该县还将不断创新模式,提升服务质量,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张凯鹏)

“老年餐桌” 就餐更方便

“每天饭菜不重样,服务还贴心,‘老年餐桌’真是办到我们的心坎里了!”近日,在左权县晕山社区老年餐桌,刚打完饭的居民曹长福笑着说。左权县“老年餐桌”的建设,正让越来越多的社区老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暖心饭”,安享幸福“食”光。​

中午,晕山社区的老年餐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气四溢,整齐排列的餐桌旁,老人们一边用餐一边拉着家常。“党和国家惦记着我们老年人,这食堂办得既及时又实在!”居民杜换籽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晕山社区老年餐桌负责人郭海龙表示:“我们每天给老年人提供午餐和晚餐,以健康为主,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同时,我们还会帮助老人们打饭、洗碗,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用实际行动服务好老年群体。”

在安居苑社区的老年餐桌同样是一派热闹景象。老人们有序排队取餐,干净的环境、荤素搭配的菜品赢得一致好评。“90岁以上老人有专职服务,饭后还能打扑克、下象棋,日子过得很充实!”居民王锁江说。该社区负责人刘志亮表示,“老年餐桌”运营以来,这里每天接待80余位老人,饭菜每日更新,还成了老人的娱乐好去处。​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为让“老年餐桌”持续惠民,近年来,左权县紧紧围绕老年人就餐问题,合理利用社区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及闲置的国有办公场所等硬件,鼓励餐饮行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经营,持续推动社区“老年餐桌”建设项目落地落实,努力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多样化的助餐服务。

截至目前,左权县共完成宜居苑、安居苑、晕山、康宁等4个社区的“老年餐桌”建设,打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武玲芳)

记者手记|让老年人乐享幸福晚年

□闫淑娟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近年来,在晋中,养老正呈现新气象:智慧养老的精准、社区食堂的温暖、幸福小院的欢笑、医养结合的安心,这些分散的点位,正连成一片,勾勒出全市守护幸福“夕阳红”的新图景。

养老的维度,正在从生存保障向生活品质拓展。过去谈及养老,焦点多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而今在我市,智慧平台提供的紧急响应与健康监测,守护的是生命尊严与安全预期;社区食堂解决的不仅仅是饱腹,更是社交孤寂;幸福小院滋养的是精神归属。这些实践表明,现代养老的内涵已极大丰富,它关乎安全感、幸福感,更关乎社会参与感与自我价值感。

养老的格局,正在从家庭单元向社会协同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现实挑战,我市的探索揭示了破题之道:政府引导搭建平台,市场与社会力量各展所长,科技赋能提升效率,社区与邻里构筑支持网络。医养结合解除了家庭在健康照护上的专业困境,幸福小院重塑了乡村互助守望的伦理共同体,我市养老事业正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阶段。

养老的指向,正在关注生命全程的尊严与体面。医养结合让晚年病痛得到专业、体面的管理;智慧养老赋予长者自主寻求帮助的能力;社区服务鼓励老人走出封闭,维持社会连接。这一切,都在尽力延缓社会性衰老,维护长者作为独立、受尊重的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

从“养”到“享”,一字之变,折射的是理念之变与城市温度。当养老不再是家庭沉重的课题,而成为社会协同的温暖工程,这便是对“老吾老”最深情的践行。

策划:路丽华

统筹:张凯鹏

摄影:曹伟 杨洋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