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27

山西卡耐夫管业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 记者 曹伟 摄
秋风送爽,产业之树结下转型硕果;热土潮涌,创新之路迎来集群共舞。“十四五”以来,晋中坚持以“156”战略举措为牵引,扎实有序落实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投资项目“百千万”亿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未来产业“破土而生”,一场以绿色为底、创新为核的深刻变革,正在这片热土上澎湃生长。
玛钢产业 借“镇”拓展新赛道
五十载风雨锤炼,太谷玛钢从地方作坊成长为地方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十四五”期间,在我市培育的四大省级专业镇中,太谷玛钢凭借持续创新不断突围,一批企业以“不破不立”的勇气,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新赛道,引领玛钢这一传统产业迸发新的活力。
“我们2022年涉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向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山西卡耐夫管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柳良冬道出了企业的转型之路。就在当年底,卡耐夫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斥资8600余万元启动刹车盘生产线项目,引进世界领先设备,配备6条生产线、两条自动化机器人生产线和一条自动喷漆线,月产能达15万片。目前,已成为北奔重汽、比亚迪、奇瑞等知名车企的供应商,汽车配件营收从2023年的1582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3986万元,成为行业“黑马”。
与此同时,绿色发展在玛钢铸造行业同步推进。走进山西龙成玛钢有限公司,只见铸造废砂循环再利用生产线上,设备有效运转,正将堆积的废砂“吞吐”为工业用砂。
“这是我们向绿色要效益的成果。”该公司副总经理成龙介绍,2024年底,太谷区首条铸造废砂循环再利用生产线在龙成玛钢成功落地,通过焙烧、还原、覆膜等绿色技术,将废砂还原为工业用砂,性能不亚于新砂,成本却大大降低。这条年处理9万吨废砂、年产8万吨覆膜砂的生产线,推动行业发展新业态,为铸造产业绿色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卡耐夫的智能化转型、龙成玛钢的绿色实践,是太谷区玛钢铸造产业从机械化到绿色化、智能化、创新化、集群化转变的缩影。如今,“有灵魂、有人气、有生命”的玛钢专业镇,引领太谷向着高端化、绿色化的未来全速迈进。
校企联合 构建“创新反应堆”
1150℃的氢能退火炉内,硅钢级氧化镁粉正在恒温中完成最后的蜕变。控制屏的微光映照着技术团队专注的面庞——这批采用尖端工艺烧结的特种材料,即将发往全国变压器制造企业。
这一幕,发生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顺县银圣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硅钢级氧化镁,银圣科技突破了国内硅钢生产“卡脖子”技术,实现了年产值从500万元到3亿元的惊人跨越。
在银圣科技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内,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并肩作战。“高校把实验室搬到车间,研发周期压缩了三分之一。”该公司生产厂长马世红指着实时传输的数据说道。这种“零距离”协同,正是我市依托山西大学城资源构建“创新反应堆”的生动实践。
银圣科技的成功并非个例。我市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6大方向布局项目,产学研“联姻”结出累累硕果——
山西光存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多所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联合成立了光存储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展光存储材料、光存储设备等领域的研究,实现了光存储产品国产化替代;
山西斯普瑞机械有限公司与太原科技大学共同攻坚高强度密封技术,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山西丹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多所院校合作研发的石墨产品,已成为美国环球冶金公司全球唯一稳定供货商……
这种“科研即生产”的融合模式,已在全市机械制造、新材料等9大领域催生出52个校企联合创新载体。同时,以高校科研力量为核心,“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区”完整创新链条正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加速形成。
在“链主企业引领+专精特新协同”培育模式下,全市实现了基础生产、精深加工等7大产业模块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集群从简单集聚向深度融合转变。2024年,全市集群总产值达277.39亿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工业废气 “摇身一变”成藻粉
在介休市安泰工业园,一排排引人注目的微藻养殖阳光房内,国内首台(套)二氧化碳捕捉、制藻等设备满负荷运转,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后作为微生物微藻的生长基,在光合作用下转化为高附加值、高营养价值的藻粉。
这神奇的转变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新质生产力?山西安泰恩懿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亮揭晓了答案:“这是我们的‘黑科技’——NPS系统。”这套碳捕捉集成技术,能深度降解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再次捕捉粉尘重金属,获得洁净的二氧化碳作为微藻生长基,生产出藻粉,固碳率达到75%以上。该项目不仅可以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000吨,还拥有广阔的下游市场,涵盖保健品、鱼虾饲料及畜禽类饲料等多个领域,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项目一期示范工程占地14亩,养殖面积8000平方米,达产后可年产藻粉80吨左右,减排二氧化碳160余吨,打破了“环保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困局,让减排变成了增收。这一创新实践被评为“2024年山西省企业典型创新案例”。
为形成规模效益,他们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引进复合型藻种,经过公司研发中心逐级驯化,达到趋于大规模养殖的标准。此次技术升级,大大提升了藻类产品提取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减排能力。
创新没有终点。目前,安泰控股集团正与太原理工大学联合攻关二氧化碳膜捕集技术,年产1万吨二氧化碳的膜法电厂烟道气碳捕集装置开发及应用项目已立项,并成功认定“山西省博士创新站”。
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正是安泰控股集团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创新与实践,开创了国内微藻固碳工业化生产的先河,为焦化、钢铁、化工、电力等高排放行业减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在“碳索”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潮涌千帆竞风采,日新万象启宏章。站在“十四五”收官与新篇章开启的交汇点,晋中将继续以“智造”为楫、“绿色”为帆,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破浪前行,驶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记者 闫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