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一场从“面对面”开启的温暖“对话”

—— 我市深入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共谱基层治理新篇章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22

城市管理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同时也紧密联系着民生福祉。

为提升城市治理的时效性和便捷性,今年年初,市城市管理局推出一项常态化服务机制——“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以“力量下沉、服务前移”为核心,聚焦市政公用服务、园林绿化、市容环境、综合执法等群众“身边小事”,通过组建联络组对接街道和社区,将城管系统的执法、服务、管理资源直接延伸到居民身边。

城管系统党员干部改变以往的办公模式,主动走进社区,面对面倾听居民诉求,同时联合社区、物业、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协作机制,让居民遇到问题时“有人找、有人管、有人办”,不再需要“多头跑、反复问”。

“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通过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方式,有效缩短了城市管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打破了管理与服务脱节的壁垒,打通了城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居民有需求,城管有回应”。​

服务靠前暖民心 联动响应破难题

从“群众跑腿找服务”到“服务下沉找上门”,“城管进社区”并非单一的执法下沉,而是构建起“服务、管理、宣传”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在服务层面,重点瞄准供水、供热、供气等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协调相关企业、普法部门深入街道、社区,普及行业及法律知识,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切实将“外循环”转为“内循环”、“大循环”转为“小循环”,提高社区居民对城管的信任度与亲近度,避免问题久拖不决、积小成大。

在管理层面,建立城管系统与榆次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系长效机制,加强常态化沟通对接。建立多方协商议事机制,发挥好街道、社区的“前哨”作用,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在宣传层面,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多角度讲好城管故事,让居民从“不了解”到“愿支持”,逐步形成居民主动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那么,居民有困难该找谁?答案变得简单直接——“找街道、找社区、找联络员”。

过去,街道只了解居民诉求,但缺乏处置能力,物业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处理部分问题,城管则多在接到投诉后方才介入,各方信息不互通,容易出现处理不及时的情况。

如今,“信息共享、联合处置”机制,让各方都能够实时共享信息,形成合力,居民诉求不再“多头跑”,而是通过明确对接人直达处置环节,实现“诉求有人接、问题有人管”。

为了让这一机制有效落地,市城市管理局打出“组合拳”:专门组建9个联络组,分别对接市城区的9个街道、71个社区,每周深入1个社区开展对接工作,面对面收集意见建议,严格遵循“能立即办的立即办、一时不能办的给出办理时限、确实无法处置的要给出合理解释”的原则,确保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高效的对接和处置模式带来了显著变化:以前需要几周才能解决的投诉问题,现在通过联动机制,最快当天就能解决。经统计,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诉信访件下降了20.88%。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治理效率的提升,更体现出居民满意度的持续攀升。

实事落地惠民生 诉求快办提效能

现如今,走进定阳路布厂宿舍,曾经堆放在公共区域的旧家具、废弃沙发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居住环境。这处无物业小区的变化,源于“城管进社区”活动对民生诉求的快速响应。

此前,该小区因长期积存无主垃圾和生活垃圾,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市城市管理局环卫中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联合轻院巷社区、执法队,现场勘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累计清理无主垃圾约5.5吨。为防止问题反弹,环卫中心还协助社区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让小区环境从“一时整洁”变为“长久舒心”。

这样的高效处置并非个例。市城区东大街商户因下水堵塞影响经营,执法分队联合多部门组建“城市管家突击队”,当天便疏通了管道,经营环境明显改善;榆次区荣发社区一根废弃电杆存在倾倒风险,市城市管理局市政中心协调多家单位快速明确权属并进行拆除,消除了安全隐患。

针对群众关心的无物业老旧小区治理、物业协作、跨部门协同等问题,“城管进社区”行动也构建了系统化解决方案,通过强化服务、联动解决、引导自治三个维度来推进。

“强化服务就是安排联络组与小区所在社区直接对接,每周定期走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市城市管理局四级调研员张礼臣介绍,联动解决是通过建立“社区排查—城管对接—部门联动”机制,发现路灯损坏、下水堵塞等设施故障,由城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处置。而引导自治,则是帮助建立居民自治小组,形成“城管搭台、居民参与”的模式,确保无物业老旧小区问题有人管、能解决。

对实际工作中大量需要多单位配合解决的问题,又该如何打破壁垒、提升效率?市城市管理局建立了“三级联动”机制:需求对接阶段,由社区牵头收集问题,城管部门第一时间联系涉及单位确认职责;方案制定阶段,直接召集相关责任方召开现场协调会,明确分工和时间节点;执行监督阶段,全程跟踪进度,对未按时配合的单位启动督办机制。

实事办实纾民困 治理创新顺民心

对城管部门而言,“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行动带来的治理变化十分显著:问题解决更高效、治理措施更贴合社区实际需求、部门协作矛盾减少且工作更顺畅,更重要的是,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参与热情有效激发。同时,“整治—规范—自觉”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市民对政府的公信力也随之增强。

这样的转变,离不开扎实的服务基础支撑。今年3月底,市城区9个街道、71个社区已全面完成对接,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城管队员定期驻点社区,与居民面对面沟通,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先后累计开展宣传活动50余场,发放宣讲材料5000余份,对接社区700余人次。截至目前,已成功解决各类民生问题314件。

不仅如此,这项行动更在便民惠民、助力城市发展上交出了扎实答卷。在激发消费活力上,围绕“繁荣消费、便民惠民”目标,创新推出“七准许三优化”支持举措,分批放宽限制。选定锦纶路(王湖回迁房区域)、定阳路(安宁街至文苑街段)、东大街作为试点街道,指导商户规划外摆区域,实现了市容秩序与消费活力的同步提升。在民生保障上,主动与市营商环境局“12345”政务服务热线合作,建立供热投诉12小时快处机制,市城区4家供热企业的服务热线接听坐席全部入驻政府热线办公。在人居环境改善上,对城区范围内建筑堆放点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并制定《建筑垃圾规范处置指南》,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提供指导。

从“服务面对面”的初步实践,到如今多领域的成效落地,城市管理部门的下沉服务始终在优化升级的路上。下一步,将继续以“精细化城市管理”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执法队与街道的联动协作工作,通过理顺市区两级管理体制机制,让下沉服务更精准、更高效,持续把城市治理的温度传递到每个社区、每位居民身边。

本报记者 郭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