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22
当一粒小麦从田间收割到最终走上餐桌,会经过多少可能产生损耗的环节?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市的战略重点,全链条粮食节约体系正让节粮减损成为晋中上下守护粮食安全的鲜明底色。近日,记者走进山西丰谊德食品加工股份有限公司,实地探访企业端的节粮减损实践,记录下小麦如何被“吃干榨净”。
作为山西省龙头企业、山西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晋中市粮食应急加工企业,丰谊德用生产车间里的每一道工序,诠释着“粒粒皆辛苦”的现代内涵。
节约粮食不是口号,是从源头开始的珍惜与挑剔。在丰谊德,精选的优质小麦被一车车运往清粮车间。车间里,不同规格、不同尺寸的筛网依次排列,小麦在筛网上跳跃着、翻滚着,杂质、不饱满的颗粒等被分离出来。
“每一粒进入加工环节的小麦都必须保证质量,这是我们的底线。”负责人陈军语气坚定地说道,“这样既能提高出粉率,又能减少后续加工中的损耗。”看着筛网上留下的纯净小麦,就像看到企业对品质的坚守。
完成清理的小麦,紧接着便进入了润麦环节。刚踏入润麦区域,一股温暖而湿润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润麦仓内外壁被精心包裹,宛如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衣,将温暖牢牢锁住。自动着水机和自动恒温机有序地运转着。
“在寒冷的冬季,精准把水温控制在 20℃至40℃之间,这可是关键中的关键。”陈军介绍道,“我们会依据小麦不同水分含量和气温灵活调节水温,确保润麦条件达到最佳。”
科技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不仅大幅缩短了润麦时间,更让每粒小麦都能均匀地吸收水分,适应磨粉工艺的要求,为后续的制粉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踏入制粉车间,仿佛置身于一个机械的“交响乐厅”,磨机、平筛机、清粉机等机械化设备奏响着一曲激昂的生产乐章。工作人员合理控制小麦在磨粉机中的研磨时间与研磨程度,在这里,每一个操作都关系着粮食的损耗和面粉的质量。
这时,记者注意到机器上方的一个设备正不断收集制粉过程中设备喷气带出的面粉。陈军解释道:“这是脉冲设备,可别小看这个小家伙,它每天能收集四五十斤面粉呢,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看着这些被回收利用的面粉,仿佛看到了企业在节粮减损道路上的坚持和努力。
从制粉车间出来,便来到了包装、码垛区域。这里,机械化与自动化的魅力展露无遗。过去,人工包装和码垛效率低下,不仅单位时间产量低,而且人工成本高,还容易出现粮食洒落和包装破损等问题。如今,先进的码垛机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快速而精准地将一袋袋面粉码放整齐。
“现在有了这些机器,我们的工作轻松多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粮食损耗也大大减少了。”正在操作码垛机的工人师傅说道。
在丰谊德的生产车间里,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节粮减损的智慧。那些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并没有被当作废弃物随意丢弃,而是在这里开启了它们的“二次生命”。在清粮过程中被筛出来的不饱满颗粒、洗麦中产生的碎麦,还有制粉过程中被回收的面粉都会用来做成饲料。
从源头挑出饱满麦粒,到清粮时筛净杂质,再到润麦、制粉时精准控温控时,最后连碎麦、麸皮都被请上“二次利用”的舞台。这份藏在生产线里的“抠门”,不是小气,而是对“粒粒皆辛苦”最实在的回应。
丰谊德的实践,正是我市全链条节粮减损工作的生动缩影。当每一粒小麦都能走完从“原粮”到“多用”的全程,节粮减损就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循环智慧,更是企业扛在肩上的粮食安全担当。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统筹推进粮食安全各项工作,从企业实践、技术推广、产能夯实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全链条节粮减损,稳步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坚实的“晋中力量”。
本报记者 王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