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山西

“而立之年”的“慢火车”,载着乡村振兴向前行

来源:新华社时间:2025-10-10

清晨六点的太原站,天光未亮,8818次列车已如一条熟悉的绿龙,静静停靠在站台。从1991年开行至今,这趟列车已穿梭太行山北段三十余载。它是沿线百姓的“公交车”,是老乡出行的“暖心车”,更是乡村振兴的“移动桥梁”。

车厢里的市集与梦想

“当时人挤人,衣服都得从车窗递进来。”在灵丘新华西街108号店铺做了十多年服装生意的吴春女士,对往昔记忆犹新。她说,到了换季补货的时候,总要去太原服装城亲自挑选衣服,作为京原线上的白天的唯一列车,8818/7次列车就是必选的交通工具。

“那时的绿皮车还是烧煤炉,过个山洞,人人都成了“黑李逵”,夏天车厢闷热,即使开着风扇,下车时像刚洗完澡……”

可就是这趟慢车,把她从外地进的新款衣服带回了家乡,也把“美”带进了山里。

“那时候火车票只要几块钱,虽然很慢,但是一想到能把质量好的衣服、新潮的款式带回家乡,心里就很欣慰。”吴女士回忆说。从她第一次坐这趟列车到现在,已有十多个年头。店面的装修也变了、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变了:当时人们对衣服要求很低,质量好、舒服就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的不仅是质量,还有款式、质地、流行元素和品质……

车厢里,变化的不只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列车上开设“红色移动课堂”,讲述平型关大捷等抗战故事,让旅途成为一堂流动的历史课。吴女士笑着说:“列车员说话特别温柔,对每一位乘客做到‘有问必答’,真的太有责任心了,热情服务让整个车厢的氛围都特别好。”

从课堂到田间的“新农人”

家住灵丘的王明玉,是山西农业大学的学生。这趟“慢火车”,早已成了他连接“大学课堂”与“田间实践”的纽带。

十多年前第一次坐8818次列车时,王明玉还是个刚考入中学的学生。“当时最怕冬天乘车,裹着厚棉袄还觉得冷,下车时衣领上都沾着煤灰。”他回忆说。那时的列车,车厢里飘着煤烟味,窗户上结着厚厚的冰花。

如今,8818次列车早已换成空调车,夏天凉风徐徐,车厢地面一尘不染,乘务员会定时擦拭扶手、整理行李。“就像把‘家’搬上了火车,每次乘车都觉得踏实又舒服。”王明玉感慨道。

今年国庆休假,他再次乘上这趟“慢火车”,不过这次的目的地不是家,而是灵丘周边的几个村庄,他准备把学到的农业知识传授给村里的乡亲们。王明玉说“这些技术在课本上是理论,在田里才是能结出粮食的‘真本事’,“慢火车”把我送到村民身边,我才能把知识真正传下去。”

乡村振兴的“铁”担当

“慢火车”升级后,还有列车上对沿途美食、非物质文化的宣传,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现在更多人知道罗罗腔、黄烧饼、荞面了”,王明玉略带上扬的语气,话语间承载着新一代青年对家乡文化传播的自豪感。“铁路+文化+旅游”的创新体验,给沿线旅客带来了新的乘车体验,给沿线村县带来了新的商机,促进了城乡融合的发展。

8818/7次列车就像一条永不停歇的纽带,一头连着城市的市场与信息,一头连着乡村的资源与潜力;一头连着象牙塔的智慧,一头连着田野间的希望。它载着吴女士的服装梦,见证着从“质量好就行”到“款式新、品质高”的消费升级;它载着小王的农业技术手册,把大学的知识送到田间地头,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力量。

8818/7次公益性“慢火车”还在开着,它不急着到站,因为它知道:每一个站点,都是乡村振兴的起点;每一段旅程,都是美好生活的注脚。它载着乡亲们的梦想,也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山野间穿梭不息,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侯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