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时间:2025-10-09
新华网太原10月9日电(记者 王学涛)最美不是下雨天,而是躲过雨的古建屋檐。虽然国庆假期多地秋雨连绵,但挡不住游客们参观古建的热情。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殿里,“90后”张伟一手捧书一手记笔记,逐个端详着眼前的彩塑,周围的喧嚣仿佛与他无关。
“10年前上大学时就来看过,每次看到它们就能感受到传统美学的绚烂、惊喜。”张伟从雕塑专业研究生毕业已有多年,目前从事艺术教育。讲到这些彩塑的艺术魅力,他的眼里闪着光芒:“唐宋彩塑垂线多,塑像非常端庄,而眼前的元代塑像造型生动,S线特别多,重视细节,呈现出一种动荡、节奏、音韵之美。”
像张伟这样的“古建粉”越来越多,他们沉浸在传统艺术的殿堂,在景区一待就是一天。中国古建及附属的彩塑、壁画,美得低调而丰盈,正以磅礴不息的生命力,激活当代人的中式审美基因。
中国古建的魅力超出想象,除了遮风避雨,更体现了“古代基建”的智慧、精神与浪漫。
这种“以木为主要构件”的土生土长的构筑系统正被更多年轻人看见和喜爱。木在五行学说中,被尊为“生命之源”,古人更是在建筑上把木结构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有人在硕大的斗拱上看到了时代气质,有人在飞檐翘角上看到雨水在跳芭蕾。
山西晋祠圣母殿前,几名游客围着一个讲解人员一站就是半小时。40多岁的崔敏不拍照、不聊天,听得最认真。她曾在国外学习经济,现在从事国际贸易,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有空时会一个人外出参加古建深度游。
栋梁之才、雕梁画栋、雕栏玉砌、偷梁换柱、勾心斗角、拐弯抹角、门当户对……在这趟古建巡礼中,崔敏感慨一砖一瓦皆是学问,感动于古代匠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在古建中理解了‘榫卯万年牢’的智慧,这种结构顺应木材自然特性,以柔克刚,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崔敏说。
也许每处古建都有自己的灵魂和能量,才让游客们感到“心静”。
平遥古城承载着晋商诚信创新的精神、云冈石窟蕴含着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悬空寺和合文化、解州关帝庙忠义文化、霍州署衙廉政文化、二仙庙孝顺文化、李家大院慈善文化……一处处古建筑如时光的使者,与今人对话,启迪心灵,宁静致远。
秋雨连绵,山西省长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披着雨衣、撑着雨伞,在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讲解、咨询、引导等服务。
志愿者董晓丹喜欢带领游客在法兴寺唐代燃灯塔前凝望。“我愿意带领游客通过文物了解历史和文化,希望他们能强大自己的精神内核,带着前人的文化财富,更好地前行。”董晓丹说。
越来越多的热爱汇聚在古建之下,叩响文化脉动。有人拍摄古建筑、有人手绘古建筑、有人讲述古建筑、有人直播古建筑……古建之美、之智、之魂延续千余年,滋养一代代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