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时间:2025-10-09
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展示、沉浸式文化街区……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成为新热点。山西多处文博场馆、考古遗址公园、休闲街区等多元场景,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扩展现实(XR)、混合现实(MR)、裸眼3D、数字光影等技术和设备,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空间,静态的历史被注入数字科技的脉搏,山西文博场景正从“静观”走向“沉浸”。
山西文旅数字体验馆
体验馆以“一馆游山西、数智五千年”为核心理念,融合混合现实(MR)、全息成像、体感交互等前沿数字技术,打造出主题化、场景化的全沉浸观影空间,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一眼千年、一步三晋”的视听体验。
馆内创新构建多技术融合体系,形成独特的“全沉浸感投影空间”。游客可在同一场景中自由切换视角,既置身于山西四季流转的自然胜景,又“穿越”至历史现场,直观感受文明演进的痕迹。在古观象台互动区,通过数字复原与沉浸式设计,游客可亲身体验古人观测天象、推演二十四节气的过程,实现文化认知从抽象到具象的跨越。
“晋祠虚拟世界探索之旅”VR体验游戏
该项目是借助前沿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山西省首部全3D交互型晋祠主题数字探索产品,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与全景扫描技术,1:1真实还原晋祠古建筑群与文物细节,构建出集历史叙事、文化感知与互动娱乐于一体的沉浸式虚拟空间。
体验突破传统游览模式,观众佩戴VR头盔后,将化身历史参与者穿越回周代,在“小悠”神鸟引导下亲历“桐叶封弟”“周公平叛”等经典典故。项目为线性叙事与自由交互相结合的模式,既可跟随剧情推进感受历史脉络,又能通过弯弓杀敌、承接桐叶等互动环节增强参与感,实现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播。
该项目不仅通过动态复原侍女歌舞、活化站殿将军等设计展现晋祠文化魅力,更以完整的自主导览系统降低体验门槛。其先后在“身临其晋”数字展中接待超两万人次,并作为文化使者远赴法国交流,最终入选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项目,彰显了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无限可能。
《千古云长》XR沉浸体验项目
项目作为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数字展示中心的核心力作,深度应用扩展现实(XR)技术,将虚拟场景与实体特效无缝融合,彻底打破传统观影的“旁观”局限。
整个剧场占地300平方米,分为前厅文化展示与主厅沉浸体验两大区域。在主厅的XR全感互动环节——游客首先步入实景搭建的“春秋酒楼”剧情启承区,通过约5分钟的真人演绎融入故事背景;随后在专业人员引导下佩戴VR设备,开启长达35分钟的穿越旅程。体验过程中,既有真实可触的风感、热感,亦有身临其境的骑乘感与行走感。观众将化身“皇城司精锐”,与“青龙使”共同执行秘密任务,乘木鸢飞越解州城灯火璀璨的街市,穿越麦浪翻滚的田野与险峻的中条山峡谷,在奇幻航程中凝聚“浩然正气”,直闯黑龙山寨,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正邪对决。这不仅是一部影片,更是一段可亲身参与的史诗冒险,使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在互动叙事中变得真切可感。这不仅仅是一次视听盛宴,更是一场可以亲身参与的史诗冒险,让关公文化在创新的互动叙事中变得可感可触、深入人心。
So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馆
场馆规划为“漫步云桥”“光影四季”“泗水归堂”“球幕光影秀”等七个主题区域,利用XR、多媒体互动投影技术、反重力喷泉装置等前沿科技手段,将平遥当地历史与艺术文化融入项目主题概念,凸显科技与视觉的碰撞,实现投影技术与古城文化的深度融合,重现平遥古城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千年以前的盛况。游客可在馆内沉浸式领略平遥古城的斗转星移、日升日落,以及三晋大地建筑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饮食民俗的繁荣盛景,不断穿梭于虚拟、现实的交替中,从而进入一场全新的文化与艺术交融、科技与感官碰撞的沉浸式观博之旅。
MR铁佛寺“诸天宇宙”沉浸空间
该体验通过前沿混合现实技术,打造了一场打破虚实边界的文物奇幻邂逅,运用超高清三维扫描与PBR物理渲染技术,对铁佛寺国宝级彩塑进行了像素级数字化复原,构建出材质逼真、光影生动的“文化数字基座”,使庄严彩塑得以在展馆中震撼“闪现”。
空间彻底颠覆传统观展模式,观众佩戴MR设备后,仿佛步入一个虚实融合的“诸天宇宙”。随着观众的移动与“靠近”,静态彩塑被逐一点亮激活,宏伟气象与精微细节扑面而来,引发跨时空的对话共鸣。此项实践不仅以“高精度、强可塑”的数字形态让千年艺术重焕新生,为文化遗产活化提供了前沿范本,更开创了“IP授权+文博机构委托+科技企业开发”的跨界融合新模式,为“文化+科技”的产业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沉睡的古堡》AR体验项目
体验项目以张壁古堡深厚的军事星象文化与琉璃遗产为核心,通过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构建全感交互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让千年古堡焕发新生。
项目突破传统游览的时空限制,游客佩戴VR设备即可“穿越”至北齐古堡场景,在青石街巷、戍卒往来中感受历史气息。通过大空间厘米级定位、人物位姿融合等核心技术,系统实现动作与场景的精准同步,使虚拟互动如触碰NPC、推动梁柱等具备真实触感反馈,重塑“眼耳鼻舌身意”多维体验。其创新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形成“线上预热—异地体验—实地游览”的消费闭环,既扩大文化影响力,又引导客源回流。通过解谜星象、探寻地道等互动叙事,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参与,游客停留时间显著延长,历史文化在趣味探索中实现活态传承。
报捷有话说
当山西文博从“静观”走向“沉浸”
沉浸式智慧文旅的方兴未艾,折射出的是文旅产业供需两侧的深度耦合与双向赋能。在历史悠久、文博资源富集的山西,这一趋势尤为显著。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光影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悄然改变着游客感知历史的方式,静态的文物与遗迹被注入数字科技的鲜活脉搏,山西的文博场景经历着从“静观”到“沉浸”的深刻蝶变。
从需求端看,随着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升级与代际更迭,单向灌输、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文博参观模式,已难以满足特别是年轻一代游客对互动性、个性化及情感共鸣的深层渴望。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隔着玻璃柜“看”文物,更渴望“走进”历史现场,“对话”千古人物,“参与”文明进程。沉浸式体验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场景空间,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生动叙事。
从供给端看,技术的成熟与成本的降低,为文博机构的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VR/AR、裸眼3D、全息投影、杜比音效等数字化手段,极大地解放了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得许多过去仅存于文献或想象中的历史场景得以“复活”。MR铁佛寺“诸天宇宙”项目,通过像素级的数字化复原,让国宝级彩塑得以在异地“闪现”,观众通过移动与“靠近”便能“点亮”神佛,感受其宏伟气象与精微细节。这不仅是文物的简单复制,更是创造了一个超越物理限制的“文化场域”。同样,So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馆通过光影技术,将一座古城的斗转星移、四季流转浓缩于一室,实现了投影技术与古城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些实践表明,沉浸式体验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基于深刻文化理解的“再创作”。它通过构建场景化的叙事空间,将孤立的文物串联成连续的历史画卷,将凝固的时空解构为可自由探索的故事线,极大地延展了文化表达的广度与维度。
推动沉浸式文博体验迈上新高度,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核心原则。当前,一股“沉浸式”热潮席卷文旅界,难免出现盲目跟风、简单复制的现象。若缺乏与本地文化肌理深度融合的原创内容,极易陷入“千馆一面”的同质化困境。山西的优势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文化家底——丰富的古建筑、彩塑、壁画、石窟艺术与历史传说。必须深耕这一沃土,挖掘独一无二的原创故事,打造具有强吸引力的本土IP。
当山西文博摘下“静观”的沉默面具,穿上“沉浸”的数字羽衣,它并未失去其历史的厚重与尊严,反而以一种更亲切、更生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将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传递给今人。从博物院到考古现场,从关隘古城到休闲街区,技术如同一位高明的翻译官,将晦涩的古老语言转化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叙事。这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真正“活”了起来,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更在构建着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山西,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家底为基,以创新科技为翼,在虚实交融的时空隧道中,开启一场波澜壮阔的文明沉浸之旅。
“礼赞山西”文创产品赏析
闻见·温水杯
“闻见·温水杯”是一款专为办公场景设计的慢散热饮水杯。以山西乡宁紫泥为料,取意传统“鸡缸杯”之形,经现代手法拉伸重塑为简约造型,容量500毫升,充分满足办公族日常补水需求。加厚杯壁兼具防烫与保温功能,提升使用舒适度。
杯口外翻的细节,既巧妙解决了茶渍“挂杯”的困扰,也成为整体杯形设计中平衡视觉的关键笔触。杯身镌刻唐代李咸用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点明“闻见杯”名之由来,亦为办公饮水注入诗意。
纸上生花工作室出品
责编:兰虹
文字:刘聪
技术:张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