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30
秋色初染,晋中大地处处激荡着改革创新的澎湃浪潮。一幅以改革为笔、创新为墨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在这片热土上铺展出日新月异的景象。
基层网格规范化建设获中央改革办全国推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连续三年省考优秀;祁县跻身全国唯一农业水价、农业用水权和数字孪生灌区“三合一”改革试点……一批具有晋中辨识度的改革成果竞相涌现,彰显出晋中推进深层次改革的坚定决心与扎实成效。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对于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言,“改革”二字分量特别重。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山西: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
在三晋大地改革创新的热潮中,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十二次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统筹推进各领域重点改革,突出抓好标志性改革落地、重点领域改革见效和更多体现山西特色改革突破。
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改革部署,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破除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正以其磅礴之力,深刻重塑着晋中发展的内在肌理与外在形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小网格”托起“大治理”
党建引领基层善治新格局
“以前办个事跑断腿,如今指尖一点,网格员立刻上门!”介休市西关街道宏顺路社区居民王斌指着刚修好的楼道灯连连称赞。他通过小程序反映问题,网格党支部当天就协调解决,这样的效率源于晋中市系统重构基层治理体系的深层变革。
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严格落实省委关于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部署要求,将网格化治理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划分并统一编码管理2125个城市社区网格、3877个农村网格、2625个专属网格,实现“规模合理、边界清晰、全域覆盖、服务便捷”。
关键之举,在于建强网格党组织,把党组织根系深植网格,全面构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体系,党组织覆盖率100%,由村(社区)党组织成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并兼任网格长,让党的组织优势直抵治理末梢。
“要发挥好智慧中枢对网格治理、区域联动、信息共享的支撑作用,对各类问题快响应、快发现、快处理,打造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把老百姓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解决在家门口,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水平。”市委书记常书铭在灵石县基层治理智慧服务大厅调研时的这番要求,为全市智慧网格建设指明了方向。
寿阳县综治中心的电子大屏上,数据实时跳动,事件流转清晰,依托“六步闭环”“三级管理”机制,融合行政执法、网格管理、党建平台,构建起纵向贯通的智慧治理体系,实现从“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的跨越。
太谷区探索的“百警融百格”服务新模式,则通过力量融合、机制融优、职能融入和警网融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向“融合共治”跃升,实现了“1+1>2”的治理效能,达到了排查全覆盖、管理无缝隙、服务全方位的效果。
这些生动实践,正是我市推动管理、服务、资源、力量向基层网格集聚的缩影,确保“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让人民群众在细微之处感受到治理的精度与温度。
“大产改”锻造“生力军”
匠心赋能产业转型新引擎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重大改革。
在山西省召开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座谈会上,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拓宽职业通道,山西省部署12项重点工作推进产改。
近年来,我市将产改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全力探索符合晋中实际的产改路径,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在这里学到的技艺直接用于生产,毕业即上岗!”在晋中工匠学院液压分院,一位学员对“校中厂”模式赞不绝口。今年1月,我市四个省级专业镇特色工匠学院——液压分院、太谷玛钢分院、平遥推光漆分院和祁县玻璃器皿分院同步揭牌,标志着我市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新时代工匠人才方面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晋中工匠学院创新“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三年来累计输送技能人才11.79万人,被中华全国总工会确定为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在此基础上,全市加快推进省级专业镇工匠学院建设,并专门出台工匠学院体系建设16条举措,明确2025年实现市、县两级工匠学院全覆盖。
这是我市下好产改“一盘棋”中的关键落子。
市委、市政府将产改摆在突出位置,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深改会专题推进,成立高规格工作专班,并纳入市级督查检查计划。各县(区、市)精准发力:祁县出台玻璃器皿产业工人技能等级评定意见;榆社县依托古建产业优势,打造“榆社古建工匠”品牌……一套政策组合拳,让产改路径更清、步伐更稳。
今年6月,山西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这既是肯定,更是鞭策。
市总工会出台8项制度,建立12项机制,组建产改专家库,推动产改扩面提质。“劳模港”经验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产改,就在我们身边”摄影展亮相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吉利汽车晋中公司的“七星之路”职业发展体系、山西尚太锂电的“六个幸福驱动”员工关怀计划、山西地厚建安集团的德孝文化建设等各具特色,让改革红利直接惠及一线产业工人。
劳动和技能竞赛是锤炼工匠的“大熔炉”。我市每年组织开展覆盖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吸引约30万人次参与,成为产业工人展示才华、切磋技艺、成长晋升的广阔舞台。“五小”竞赛活动持续深化,推动大量创新成果在一线涌现并转化应用。
通过聚焦重点产业集群,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在晋中加速集结,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水改革”润泽“千万家”
智慧破解城乡供水新课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把坚持 “四水四定” 治水兴水作为大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切实把水瓶颈变成水支撑。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指出,要做好治水兴水节水文章,全面完成“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建设美丽晋中。
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和“中国酥梨之乡”,祁县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关乎农业发展与生态安全。全县建成5个主要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39.5万亩。
自2018年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祁县探索构建了以“分水权、定水价、发奖补、建协会、智慧管、节水化建设”为核心的“六位一体”改革体系,2021年入选水利部典型案例。2024年,祁县被列为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昌源河灌区获评全国节水型灌区,并入选水利部数字灌区先行先试名单。
“现在用昌源河的‘阳水’(地表水)浇灌梨园,水质好,每年水费能省下近200元,更关键的是梨的品质上去了,表皮更白、糖分更高,以前一斤卖1.5元还愁销路,现在能卖到2元,亩产还增加了1000斤左右!”祁县古县镇下闫灿村梨农孟民先高兴地向记者算起了“节水增收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祁县的水改革,切实让百姓受益,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水资源管理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改革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祁县探索“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定价机制,实现计量100%全覆盖,建立起与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全县灌区执行分类水价:粮食作物0.22元/方,经济作物0.25元/方,经济林果0.60至1.10元/方,并配套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机制,有效激发节水内生动力。
在管理模式上,祁县创新推行“公司+协会”运管机制,组建县级供水公司负责骨干工程物业化维养,推动成立135个村级农民节水协会,构建“节水协会+村水管员”的田间管护体系,切实打通农田水利管护“最后一公里”。祁县还主动对接中国水权交易所,搭建农业水权交易平台,为探索用水权市场化交易、促进水资源更高效率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晋中样板。
改革风正劲,破浪立潮头。晋中,这座充满青春创新活力的城市,正以蹄疾步稳的姿态,破浪前行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
记者 郝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