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18
金秋九月,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晋中田野处处是硕果满枝的生动图景。祁县酥梨经分拣包装,直抵粤港澳大湾区餐桌;昔阳核桃缀满枝头,分拣出的精品果将直供高端食品加工厂;太谷仙桃被果农麻利摘下,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各地。从“土疙瘩里的庄稼”到“市场抢手的尖货”,晋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特”为根基、以“优”为路径、以“牌”为引擎,让特优农业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让农民的“钱袋子”跟着产业一起鼓起来。
立足资源选“特” 好产品种出“大产业”
在榆社县河峪乡千亩有机旱作谷子示范园,连片谷穗泛着金浪,渗水地膜在田间铺展成网。这片由3个村“联村共建”的基地,靠富硒种植、机械脱粒等技术,让河峪小米摘下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山西功能农产品品牌等“认证标签”,种植面积突破3000亩,带动1300余户年均增收3500余元。
河峪小米的“逆袭”,是晋中深耕“土特产”的缩影。立足资源禀赋,晋中先筑牢产业底盘——建成高标准农田261万亩,粮食、蔬菜单产稳居全省首位;再推动特色产业从“单点突围”到“集群发展”:太谷红枣、祁县酥梨、榆社小米形成规模效应,左权设施蔬菜错峰上市抢市场,和顺火麻油实现就地增值,寿阳玉露香梨成国家示范样板。
如今,全市已构建起覆盖粮畜菜果四大主导产业、八大产业集群的“四梁八柱”体系,让“小特产”真正撑起了乡村振兴“大产业”。
科技赋能提“优” 老产业长出“新翅膀”
走进晋中国家农高区,47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扎根田间,三大省部共建实验室组成创新“铁三角”。它们不是远离生产的“象牙塔”,而是破解种植难题、挖掘作物价值的“实战队”。在这里,科技正给传统农业装上“智慧芯”。
加工端的创新活力更盛:平遥牛肉跳出“酱卤大块”的传统形态,推出即食小包装、牛肉粒等新品,成了年轻人的零食新选;太谷饼拓展出低糖、杂粮等多口味礼盒,老点心变身“网红伴手礼”。田间地头同样“科技感”拉满:物联网监测土壤湿度,大数据分析生长周期,种植养殖告别“看天吃饭”,精准度和产量双双提升。
业态融合更添新彩。“鱼菜共生”大棚里,蔬菜水上长、鱼儿水下游;“南果北种”基地中,热带水果结出“北方甜”;榆次休闲农庄、左权农耕园里,游客摘果、研学、品农味,把“晋中产”体验和消费一起打包。晋中农业不再只有“粮袋子”的厚实,更有“菜篮子”的丰富、“果盘子”的香甜,老产业彻底焕发新生机。
品牌引领拓市 好产品卖出“好身价”
白露时节的左权县拐儿镇旧寨村,核桃林里采收正忙,但比丰收更让农户振奋的,是当地核桃油“一斤卖100多元、订单排到年底”的亮眼成绩。这份底气,源自“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认证加持。
在左权,品牌建设贯穿产业链全程。种植端严控品质,加工端升级产能:麻田顺康建成核桃油、琥珀核桃仁等多条生产线,年转化原品核桃1.35万吨;山西金典农业引入智能破壳、激光分选设备,核桃仁年加工能力达6000吨。从“卖原料”到“卖精品”,左权核桃制品靠品牌实现了价值跃升。
不止左权,晋中全市以品牌为抓手培育竞争力,累计认证优质农产品238个,其中国家级标准181个,介休鸡蛋等一批产品跻身“国字号”,形成“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为让品牌产品“走出去”,全市搭建起线上线下销售网:51家企业携423种产品扎根北京新发地,5家企业入驻长三角,22个品牌通过“圳品”认证打通华南通道;红枣节、酥梨采摘节轮番登场,以节为媒聚人气、拓销路。品牌引领正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核心引擎。
从祁县酥梨的“枝头鲜”到粤港澳的“桌上甜”,从太谷饼的“老味道”到电商平台的“新爆款”,晋中正以“特”铸魂、以“优”提质、以“牌”增效,让田野里的好收成稳稳变成农民手中的好收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
本报记者 冯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