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坂地新歌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17

王 丽

作为土生土长的介休人,因长年在矿区生活,我对自己的家乡了解极为有限,走在路上倘有人问起介休那一条条独特街巷名,我并不能准确指路。对介休乡村更是寡闻少见,较为熟悉的屈指可数,其中便有我数度前往的坂地。

坂地位于绵山脚下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与绵山一样历史悠久。传说介子推背母上绵山,路过此地为躲避晋文公,藏身于一处坂壁,“坂地”因此得名。

历史上以农耕为主的坂地因缺水少雨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有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坂地村、吴家山,吃水很艰难,洗脸水还要做了和和饭”,形象描绘了坂地曾经的困境。

这种画面如今只存在于当地老人的深情回忆和本村导游的精彩讲解中,当我有幸走进坂地时,这里已是一番全新面貌。

与坂地第一次结缘是在八年前,那时我们洗煤厂与坂地合作的矸石填沟造田复绿项目有了新进展,为做好宣传报道和影像留存,厂里安排宣传部人员跟踪拍摄。这天,手头工作稍缓,我便跟随前往,想一睹这个由“黑”变“绿”环保治理项目的真容。

与想象中不同,我面前的作业现场完全不见矸石的黑,入眼皆是土地的黄和庄稼的绿。伴随着一声声低沉有力的轰鸣,两台推土机来回往返,灼热的阳光密匝匝洒落下来,为刚翻新的泥土覆上一层黄澄澄的亮色。

与这边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一片齐腰深的玉米地里,一位中年农民正在不紧不慢地除草。他身穿灰黑色长袖长裤,黄黑面庞尽情接受着阳光的炙烤。

简单攀谈后得知这位农民大哥是作业场监管人,闲不住的他边看护场地边干农活:“这片玉米地就是矸石覆土来的,以前是一条废沟。”作为一直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本村人,看得出大哥对现下状况很是满意,言语中流露着对土地的别样深情:“都说地里有粮心里不慌,眼看一片片荒沟变成耕地,这是我们的底气呀。听村干部说这回新整出的地要种枣树和芍药花,我们坂地不仅要绿起来,还会美起来。”

看着沉浸在劳动快乐中的大哥,嗅着空气中弥漫的清新泥土气息,我突生一个想法,于是拿起一小块刚从地底下挖出还饱含着水汽的新鲜黄土问:“大哥,我装些新土回去种花可以吗?”

“不行,不行……”我正诧异间,大哥又说:“这是不见阳光的生土,得用肥养‘熟’才能种花种菜呢。”大哥快乐爽朗的笑声,与推土机的轰鸣声混合在一起传出很远。

2018年,我国首次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坂地当年便组织了系列庆祝活动。对这个独属于农民的节日我有着极大兴趣,于是在“丰收节”当晚,与朋友相约到坂地参观。

坂地虽处于山区,但入村道路极其宽阔平坦,村口还有规划平整的停车场。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画风格的“坂地”村名标识,一眼望去,村里早已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踏入村牌坊楼,耳边便响起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淀粉肠、棉花糖、羊肉串等小吃与其它景点大致相同,但如此之多的小吃摊在夜间齐聚于古村落,足以说明这里人气之旺,身旁一位游客极其形象地道出当时游人如织的情景:“感觉全介休的人都来了。”

我们先沿一段铺呈着砖石的坡路缓步向下,路两边有彩灯照亮,沿路村居院落里摆放着秋千、石碾等设施,更有金色玉米堆砌的独特造型,吸引着游人驻足停留。

坡路尽头,地势豁然开阔,游人大量聚集于此,乐器震响中,精彩节目正在上演。我们正好赶上《西游记》“高老庄”剧目演出,到“猪八戒背媳妇”片段时,沉浸在演员幽默诙谐表演中的观众,不时爆发出的鼓掌声、喝彩声和欢笑声响彻夜空。

看了一会演出,我们沿村继续游览,温润的秋风轻纱般拂过脸庞,令人感觉极为舒适。正行进间,听一位照看彩灯的本村人说:“赶紧去半亩方塘抢个位置吧,一会有打铁花表演呢。”

这个意外消息立时让我们兴奋起来,半亩方塘之名取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但见群山环抱间一池碧水静卧,塘壁为青石所筑,上修仿木质围栏,还有一座仿木结构廊桥穿塘而过,其景之秀之美仿若置身江南。

夜灯照耀下,静谧的水面投映着民窑的青砖黛瓦,朦胧的月光也在水波上洒下银白碎影,方塘四周早已站满游人,但人群并不喧哗,大家都在静静等待一场视觉盛宴的开启。

一道金光从水塘边闪过,转瞬化作无数金花,如金秋绽放的菊花朵朵舒展开来,又如漫天繁星纷纷扬扬洒落,随后万朵金花又汇聚成两个巨大无比、快速旋转的金色陀螺,与碧绿水面交相辉映,波光粼粼。围观人群被这壮观景象深深震撼,欢呼声、惊叹声和铁花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流淌在金秋的幸福乐章。

2022年春节假期,与弟弟们难得欢聚,品尝完美味佳肴满足了味蕾需求后,家人一致提出“想去附近转转”,我略一思忖说出“坂地”,小弟率先响应:“好啊,就去坂地,网红村。”

小弟没有说错,早春天气虽然清冷,但处处洋溢着喜庆、热闹与欢腾的坂地,依旧吸引着众多游客到来。

村口红绸扎成的彩楼上悬挂着红色宫灯,高高电杆上挂着巨大中国节灯饰,各家各户门前有火红对联和大红灯笼,果然中国节日最配中国红。

村路旁、各个院落内都摆放着动物、花卉等造型彩灯,每个景观、每棵大小树,包括修剪整齐的绿化带上都装饰了彩灯和灯带。

村道上,游客熙熙攘攘,孩子们欢笑着奔跑嬉戏,年幼的侄儿侄女混杂其间,手中糖葫芦鲜红的色泽和晶莹的糖衣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光芒。

村中观景亭赤柱红廊、飞檐青瓦,既是醒目的地标建筑,也是观景好去处。站在亭上举目四望,田野风貌皆入眼帘,排列有序的梯田虽然还没有覆盖葱郁的庄稼和鲜绿的蔬菜,但一块块田地上整齐延展的田垄给大地增添了生机。

在新旧村交界处,我们碰到同样携家人前来游玩的汾矿集团环保监测中心负责人。他感慨地说:“坂地村容村貌整治的确是成效显著,所以才能留得住人、引得来人。如今枣树、芍药种植也成规模了,过几个月会更美。”

行程最后一站我们来到村口展馆,这里有展示老式家具和家用品的记忆馆,有陈列旧式农耕用具的农耕园,有推广农家手工艺品的手工坊……丰富的展陈让人流连忘返。

农产品种类也很丰富,沙棘、酸枣是系列产品,小杂粮主打富硒和绿色,还有各种野生药茶,令人目不暇接。

返程途中,小弟对老同学的推荐仍是念念不忘:“若春暖花开有时间,再来坂地,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