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张越:

从泛黄文稿到鲜活信仰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9-15

张越

张越,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同时也是和顺县石拐会议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过去的5年,她记不清多少次奔波于县城与纪念馆之间,每日往返120公里,也数不清讲述了多少次石拐会议的故事。每一次讲述,她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便更深一分。

展柜前的青春泪光‌

刚来纪念馆时,张越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更多来自于书面。展陈简单、资料有限,手持泛黄的文稿和模糊的照片,向偶尔到来的游客复述历史。那时更多依靠老馆长的口传心授,她虽心怀敬意,却总觉得这段历史离生活有些遥远。

变化,发生在2021年。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石拐。有一次,她带领一群中学生参观,一个女孩在中日装备对比的展柜前驻足良久,轻轻地说:“他们当年真的太不容易了……”这个小女孩声音哽咽,眼神却异常明亮。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她的讲解,不只是传递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在唤醒一种精神、传递一份信念。

钢笔尖上的历史温度

从那以后,张越不再满足于仅做历史的复述者。她和同事们一起走进石拐及周边村庄,走访老战士、老党员的后人,收集散落民间的实物和口述史料。在和顺县横岭镇的一个偏远山村,一位老奶奶颤巍巍地拿出丈夫留下的抗战时期缴获的钢笔。接过那支笔,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她们还努力让纪念馆“活”起来。通过声光电技术和沉浸式场景复原,历史变得可触可感;通过创排晋剧《石拐灯火》、开发“重走抗战路”徒步线路、与中小学共建“行走的思政课”,红色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人们心里。

灯火不灭的精神传承‌‌

最感到欣慰的,是看到纪念馆的变化给乡亲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游客越来越多,石拐村和邻近村庄的乡亲们办起了农家乐、民宿,地道的农家饭、山野菜成了招牌。一位大爷笑着说:咱也吃上‘旅游饭’了!”

5年间,她亲眼见证石拐会议纪念馆从深藏山间的“红色记忆库”,蜕变为激活一方水土的“精神引擎”。作为一名红色文化讲解员,张越深知,自己讲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信念的力量;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奋斗的精神。

未来,她将继续扎根这片土地,用朴实的“群众语言”,讲好红色故事,讲透党的创新理论,让石拐的星火点燃更多人心中的信念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