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15
“现在,小区里就有充电桩,晚上充电不用再跑远路,噪音也小多了,政府这个实事办得真贴心!” 家住榆次区安宁街道的王先生,提起小区充电设施的变化,话里话外满是赞许。
这一让群众点赞的改变,是市能源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聚焦群众“充电难”“充电扰”等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动缩影。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爆发式增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影响群众出行便利的关键民生工程。市能源局锚定“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目标,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通过采取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多方协同等举措,全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建成并上传至山西省充(换)电基础设施监管服务平台的充电设施达 8363 台,桩车比为1:5.81,一张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充电服务网络已然成型。
规划先行——
破解“有车无桩”困局
过去,我市充电设施建设存在 “重城区轻农村、重数量轻布局”的问题,部分区域“一桩难求”,有些地方却 “建而不用”,群众投诉不断。为破解这一难题,市能源局牵头构建 “顶层设计+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三级政策体系,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2023 年底,《晋中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印发,明确分阶段建设目标,旨在打造“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在此基础上,市能源局联合相关部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电网容量、车流量预测等关键指标,编制完成《晋中市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2023-2035年)》,并于2024年8月发布实施。
创新采用的 “四圈联动” 布局法,成为解决布局失衡的关键。城市核心圈实现充电距离小于 1 公里;社区生活圈确保每个小区都有充电设施;公路服务圈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等主要道路实现充电距离小于 50 公里;乡村覆盖圈推动充电桩向行政村延伸。
如今,我市充电基础设施已实现商业体、工业园区、交通枢纽和居民区等重点区域全覆盖,11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公共充电桩,平均每个乡镇(街道)不少于 5 台,具备建设条件的行政村也完成充电桩覆盖,农村 “充电难” 问题显著改善。
科技赋能——
打造“一刻钟充电生活圈”
“以前充电要排队,充一次得花一两个小时,现在用超充桩,15 分钟就能充到80%的电量,太方便了!” 在天美杉杉奥特莱斯华为超级充电站,正在充电的出租车司机赵师傅对新投用的超充设备赞不绝口。
这是我市引入新技术提升充电服务水平的真实写照。
为解决充电慢、等待久等问题,市能源局积极推广超级充电、光储充一体化等新技术,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向智能化、高效化升级。目前,随着超级快充桩的快速布局,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用户的续航焦虑。
针对农村地区电网容量有限的情况,市能源局协同国网晋中供电公司制定电网扩容和改造计划,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预测,提前布局电网升级,并在农村充电站优先采用“分布式光伏+储能”模式,既解决了充电设施接入问题,又实现绿色能源就地消纳。
为提升用户充电体验,我市全面推广省级配套App “三晋智充”,实现了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有效打破了不同运营商平台间的“信息孤岛”。用户通过 App即可查询全市开放充电桩的位置、设备状态、收费标准。
目前,全市已有30余家运营商接入省级监管服务平台,包括华为、蔚来、特斯拉、小鹏等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配套补能网络和星星、云快充、科达自控等专业充电桩运营商,形成了多元竞争、优质服务的市场格局。
我市严格执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技术标准》,要求新建充电设施具备智能运维、远程监控、故障预警等功能,保障充电服务安全可靠。借助省级监管服务平台,市能源局还能实时监测充电设施运行状态,对设备故障进行预警,实现“线上监管+线下服务” 高效协同。
多元共治——
创新模式激发市场活力
针对居住小区充电设施建设难题,我市推出“统建统服”模式,鼓励建设运营商或小区物业接受业主委托,统一提供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与维护等有偿服务,有效解决小区充电桩建设中存在的车位紧张、后期维护难等问题。
在推动单位内部充电设施对外开放方面,我市率先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专用充电桩共享模式。截至2025年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专用充电桩安装比例不低于车位比的10%,力争达到20%,并鼓励面向社会开放。目前,已有多家单位实现专用充电桩对外开放,有效缓解了高峰期充电压力。
为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我市在土地供应、电价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将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用地纳入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范围,优先安排土地供应;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享受优惠政策,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扶持。这些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吸引了30 余家运营商落户晋中,形成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
此外,市能源局还与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同推进景区充电设施建设,要求国家4A级以上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配建一定数量的充电桩。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重点景区均已建成完善的充电设施,为游客绿色出行提供便利。
当前,我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5万辆,充电桩总量突破8000台,桩车比达到1:6的预期目标,“城区一刻钟、城乡全覆盖”的充电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市能源局发展规划科科长程丽娟介绍,未来10年,我市将重点推进充电设施与新型电力系统融合发展,大力推广车网互动(V2G)、智能有序充电等技术应用,推广车网互动(V2G)、智能有序充电等技术,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持续提升充电智能化水平,推广无人值守充电站、自动充电机器人等新型服务模式,实现 “无感充电、自动结算”的便捷体验。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我们将继续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这件民生实事办得更好更实。”市能源局局长魏红州表示,市能源局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以建设更高质量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不断优化新能源车主充电体验,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能源支撑。
记者 郝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