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平遥

一版一印一乾坤

— 平遥木版年画的“古法”与“新生”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15

图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晓华正在制作木版年画。

图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 记者 张昊宇 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中,描述了宋朝百姓在过年时会挂年画、贴桃符,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年画就已经在民间流行。

平遥地处晋中腹地,毗邻平阳府,受平阳木版年画影响,平遥木版年画与其风格接近,年画主题独立,制作工艺沿用传统方式,纹样皆是复制传承。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木版年画已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年轻一代已无人问津,传统年画一度式微。

今天,在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与求变中,这门古老的技艺正重新焕发生机,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探寻着通往未来的路。

刀笔春秋——

刻印在木板上的千年古韵

平遥木版年画的魅力,深藏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之美。得益于平遥古城历史上发达的金融业和繁荣的商业,雕版印刷技术在此尤为兴盛,为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不仅是节日的装饰,更是承载着百姓祈福纳祥、驱邪避害美好愿望的精神图腾。

平遥木版年画是绘画、雕版、印刷、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信仰等多种艺术与文化的融合。制作工艺复杂,艺术水准高超,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影响很大,文化含量密集,地域风格丰富,艺术形式和载体极具有中国特色。

平遥木版年画是以传统的水印方法印刷的年画,用传统年画最初的工艺墨版印刷、手工染彩制作完成。内容以神祇文化为主,继而发展成为神祇文化与欢乐吉祥多元文化的民间美术形式,是人们对平安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审美情趣,年画的尺寸大小随着老百姓的实用和需要而定,运用注重人物传神,象征寓意的手法,力求使画面完整、造型夸张、形象生动、主题突出、装饰性强,不受自然光色的局限,注重色彩的对比,艳丽明快。平遥木版年画中的神祇文化,历史延续性强,有年画实物和文字题记表明,至少在明、清时代已在平遥民间盛行。

平遥木版年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晓华介绍:“与其他木版年画相比,平遥木版年画画面拙朴、夸张,每幅都有定式,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最初的单版印刷、手工填色形式,画面线条简单,染色鲜明,被人们称为木版年画中的‘化石’。”

薪火相传——

在坚守中突围的当代匠人

辉煌的历史背后,是传承的艰辛与匠人的孤独坚守。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印刷的年画成本低廉、样式新奇,迅速占领市场,手工木版年画的需求一落千丈,“守着金饭碗没饭吃”是当时许多传承人的真实写照。

邓晓华,便是这条坚守路上的传承人。2009年,邓晓华成立了平遥木版年画工作室。几年来,近30块平遥木版年画经他之手得到整理复原,清代《平遥祭星神像图》复刻是其代表作。

传说中,每年正月初八是诸星聚会之期,在这天祭祀,便能得到星君的垂佑。当晚星斗出齐后,各家各户都要举行祭星。随着时代发展,这种祭星习俗已经被人们渐渐忘却,但农业时代人们朴素的信仰被以平遥木版年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复刻《平遥祭星神像图》时,邓晓华采用传统手法,将图文刻在一整块木板上,再加墨印刷,然后在印张上手工彩绘。九星九块木版,各个人物传神,风格形式多姿多彩。

“明清时代,这种技法已广泛用于年画的印制。当时,民间年画达到鼎盛阶段,印刷作坊分布于平遥县的县城乡村。”邓晓华说,在找寻老版年画的过程中,许多废弃的老窑、古宅都曾带给过他惊喜。

他的复刻作品还包括多版本的《土地爷》《灶王爷》。在平遥流传至今的老版年画中,人物神情、动作等细节都逐一可见。

“每张年画都有一个故事,代表一种年俗。”邓晓华说,直到现在,在平遥人心中,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

古版新颜——

传统年画叩响现代生活之门

保护并非意味着将其束之高阁,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融入时代、走进生活。如今的平遥木版年画,正在匠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进行着一场华丽的蜕变。

创新首先体现在产品形态上,匠人们将年画中的元素提取出来,应用于包装设计、品牌联名之中,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跨界对话。

其次,应用场景也极大地拓宽了。得益于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木版年画制作技艺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游客们不仅购买成品,更渴望体验制作过程。由此催生的年画体验工坊应运而生,游客们可以在匠人指导下,亲自动手印刷、染色,还可以设绘画稿,亲自刻制印版,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2009年始,邓晓华与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合作,开始复原、复制平遥木版年画。为此,他拜访了平遥当地诸多的老艺人,遍地找寻留下来的老年画,并在平遥当地开设“言容堂”,专门从事此项工作。他的作品还由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带回美国总部赠送给国际友人和基金会各国董事。刻印的《灶王爷》则被选为2013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纪念品。

从家家户户的门神护佑,到走入厅堂的艺术收藏,再变为日常生活的创意点缀,平遥木版年画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年货”到“文化符号”的价值跃迁。

那一声声清脆的雕版声,那一张张鲜艳的印画,正是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中,叩响着现代生活的大门,续写着跨越千年的年味故事。

记者 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