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碧血丹心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部用热血和生命书写的民族史诗。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践行理想,用坚毅守护夙愿,用鲜血浇灌梦想,用铮铮铁骨诠释“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但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
国家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是历史最沉重的注脚,彰显出党和国家对烈士的铭记与崇敬。在艰苦卓绝的抗战烽火中,晋中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无论是胡光、朱宝琛等血沃故园的桑梓忠烈,抑或是丁思林、何云等魂归热土的异乡赤子,他们把青春与热血化作抗击敌人的磅礴力量,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这些镌刻在青史上的姓名,唯有铭记,方知和平之珍贵;唯有传承,始得精神之永续。
丁思林
(1913-1939)
丁思林,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丁家岗人。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举世闻名的长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随八路军开赴山西,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一营营长和新一团团长,参加过娘子关、神头岭等著名战斗。1939年7月8日,在榆社指挥部队突围时中弹牺牲,年仅26岁。1939年11月16日,重庆《新华日报》刊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撰写的《悼丁思林同志》。
2014年,丁思林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胡光
(1917-1941)
胡光,原名胡殿基,太谷县贯家堡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延安陕北公学毕业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秘书科科长。1939年冬,调任榆(次)太(谷)路西抗日政府联合办事处主任,以杂货铺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1940年1月,任中共榆(次)太(谷)路西县工委书记。1941年5月23日凌晨,为解救被日伪军围困的县长吕惠民等人,主动引开敌人,腹部中弹。为保党组织安全,他用最后一粒子弹射向自己,壮烈牺牲,年仅24岁。
2015年,胡光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朱宝琛
(1904-1941)
朱宝琛,原名朱昌蔚,又名朱宝善,平遥县北营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担任北平学生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大会总指挥。1933年,到察绥抗日同盟军开展政治工作。1937年,回到平遥负责统战工作,动员组建游击队。1938年,朱宝琛担任中共汾阳县委书记,后调到战动总会工作,他带着家人及店铺财产报到,可谓是“倾家荡产为抗日,全家老少去革命”。1941年,任雁北支队代理参谋长,同年秋日军“扫荡”晋察冀边区,朱宝琛率警卫连突围时牺牲,年仅37岁。
2015年,朱宝琛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何云
(1905-1942)
何云,原名朱士翘,浙江省上虞县朱胜村人。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从日本停学回国,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曾协助宋庆龄、何香凝工作。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何云接受了筹办《新华日报》(华北版)的任务。1938年12月19日,华北分馆成立,何云任华北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他培养了大批印刷干部,并建立采买机构、组织运输队、创设文具制造厂,成为华北文化工作的组织者之一。1942年5月,在十字岭突围战中牺牲,年仅37岁。
2014年,何云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黄君珏
(1912-1942)
黄君珏,女,原名黄维佑,湖南省湘潭县人,14岁时投身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根据党组织安排到太行山根据地工作,先后在太行文化出版社、《新华日报》(华北版)担任总会计兼报社经理部秘书主任等职务。1942年,在日军大“扫荡”突围中,黄君珏跳崖牺牲,年仅30岁。
2015年,黄君珏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史子谦
(1900-1942)
史子谦,名克让,字子谦,榆次史家庄人(今张庆乡北胡乔村)。1917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接触马列主义,萌生革命思想。1937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第一二九师政治部教育科副科长。在百团大战中负伤,后任八路军陆军中学副校长。1942年,军校在转移至河北沙河县五指山一带被包围,突围时因脚伤残被俘。面对日军诱降与酷刑,他坚贞不屈,最终壮烈牺牲,年仅42岁。
2015年,史子谦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梁学岸
(1909-1942)
梁学岸,原名梁学禄,平遥县杜家庄村人。193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任行健组建平遥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北营、长寿学校联合党小组。1936年,在五寨开展抗日宣传并主编抗战刊物《动员》。1938年,先后兼任《抗战生活》《新西北》等报刊总编辑。1940年,担任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任地方游击大队大队长。1942年8月,县政府驻地遭日军突袭,身负重伤的梁学岸将县政府铜印和文件交给同志后继续阻击追敌,弹尽后牺牲,年仅33岁。
2015年,梁学岸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薛佑之
(1907-1942)
薛佑之,又名薛维祺,山西省陵川县三泉村人。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加入陵川县牺牲救国同盟会,并组建抗日武装。1940年,任平介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组建游击队,带领队员在同蒲铁路沿线对敌人展开破袭战。1942年1月,在平遥南良庄被捕,同年9月牺牲,年仅35岁。
2015年,薛佑之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武克鲁
(1921-1945)
武克鲁,原名武师曾,小名曾兴儿,祁县夏家堡村人。1938年参加祁县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起,历任白晋游击队指导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三营七连连长、祁县独立营副营长等职。1942年2月22日,率部仅用十几分钟和一颗子弹全歼守敌一个小队,创造“一颗子弹打鲁村”的传奇,被《新华日报》(华北版)专门报道。1945年6月5日,武克鲁在返回路东抗日政府驻地途中被包围,为全力掩护同志突围,身负重伤后牺牲,年仅24岁。
2015年,武克鲁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桂干生
(1911-1945)
桂干生,原名桂本宏,河南省罗山县桂店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历任团政委、师政委。1937年9月,随刘伯承师长挺进太行山区。12月,带领30名干部奔赴冀西地区,建立起一支800余人的抗日武装——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游击支队(桂支队)。1945年7月,桂干生和队伍前往大别山抗日前线,在行至平遥与祁县交界时遭到日伪军伏击,为掩护同志转移中弹牺牲,年仅34岁。
2014年,桂干生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