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27
秋雨初霁,在刚刚施工完成的和顺县北关村校园街,崭新、平坦、整洁的沥青道路展现在眼前,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也为居住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以前这里路面不平、环境又比较杂乱,现在整洁又美观,看着心情都舒畅了。”义兴镇北关村村民李仲梅说道。
这是和顺县背街小巷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以来,和顺县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引领,将6个城中村、城郊村的背街小巷改造列为重点民生工程,用实打实的举措全力推进城市“里子”工程,让一条条街巷蝶变为“幸福巷陌”。
昔日的东关村、北关村、河北村等城中村、城郊村的背街小巷,曾是居民广泛关注并迫切希望改善的民生短板。从改造前的存档照片中可以看到,狭窄的街巷内,路面老化龟裂,雨天积水最深处没至脚踝,晴日则扑土扬尘。
民之所忧,政之所向。面对群众的呼声,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将背街小巷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县政府及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义兴镇、城区等单位负责人,连续多次深入街巷实地走访调研。
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深入了解民情,今年,和顺县将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列为年度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坚持“先民生后提升”的原则,下足“绣花功夫”对这些背街小巷进行精细化改造和精准施策,要求各部门 “少开会多跑腿,少发文多落实”,务必提质居民出行的 “最后一米”。
一场关乎千家万户出行的民生攻坚战就此打响。县政府投资1500万元,继续实施包括城区和义兴镇的城中村街巷老旧管网及路面维修改造4万平方米。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这路必须修,而且要修好!”城区主任曹中飞说。工程稳步推进的背后,是精打细算的 “民生账”:城区内2090平方米旧路面被清除,回收的建筑垃圾经粉碎后重新用于路基回填;244 平方米崭新的混凝土路面浇筑完成,采用的透水材料能有效减少积水;186立方米的浆砌片石默默巩固着路基,每一块石料都经过强度检测。更换的 2 套井盖采用防沉降设计,244 平方米褥垫层严格按照 “三碾三压” 标准施工,116 米路沿石安装误差不超过 3 毫米。
同步开展的还有义兴镇,变化同样令人欣喜。其所辖的6个村庄内,6200平方米沥青如墨色锦缎般铺展开来,720平方米面包砖在小巷两侧镶嵌出精致花边。地下深处,更是悄然完成了1330米雨水管网与880米污水管网的铺设,实现了至关重要的“雨污分流”。曾经悬在空中的杂乱“蜘蛛网”被有序引入地下。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我们坚持‘一巷一策’工作思路,补齐功能短板、刷新城市颜值,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照明不足、道路不平等问题。”义兴镇城关点副点长宁国兴告诉记者,通过建立“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动态管理机制,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确保工程质量。“这些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义兴镇镇长王鑫说。
如今,走进和顺县的城中村、城郊村,一条条崭新的街巷让人眼前一亮。黑色的沥青路面平坦宽阔,两侧的路沿石整齐划一,雨水顺着新修的排水沟汩汩流淌,再也不见积水的踪影。夜幕降临时,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暖黄色的光晕照亮了居民散步的身影。弱电线路入地,天空显得格外清朗。部分未完工的路段正在加紧施工中……
从 “老旧路” 到 “幸福巷”,变化的不仅仅是地下管网改造、路面的平整,更是群众脸上的笑容和心中的温度。和顺县副县长李新兴表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键是要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效上。背街小巷改造看似是小工程,却是关乎群众日常生活的大民生。和顺县将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 “钉钉子” 精神抓好民生工程,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用一条条通畅的街巷串联起百姓的幸福生活,交出一份让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本报记者 郝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