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26
8月的左权县寒王乡后寨村,草木葱茏,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掩映在绿荫中,传出村里老人们聊天、欢笑的声音。
在后寨村,65岁以上的老人占常住人口的63.77%,一系列老龄化问题亟待破题:
如何化解在村老人“精神空心化”问题?如何增强村庄活力?如何让村民老有所乐?如何精准回应村民的精神需求?
近年来,后寨村聚焦回忆、乡愁、集体共鸣,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持续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开辟了一条立足现实、用情用力、资源有限却情感丰沛的文明实践新路径。
定格光影瞬间 唤醒乡土认同
近日 ,在后寨村的文化广场上,出现了许多照片。
“旧院子、旧门牌……咱村早年就是照片上这样,能找到这些照片,可真不容易。”
“哎呀,这不是今年过年咱全村拍的大合照嘛!”
“看着照片里的老物件,就想起了以前的事儿。”
……
从老屋与新居的空间变迁,到村民个人与家族的生活场景,再到村里道路硬化完工、日间照料中心启用……村民们驻足观赏,回忆着照片里的故事。这场精心策划的影像盛宴,正是后寨村持续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的成果之一。
文明乡风建设离不开文化赋能,而影像资料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对加强村民对村庄的集体认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次活动选取了150余张纪实照片进行展示,目的就是凝聚乡情、守护记忆。”后寨村驻村选调生齐冀告诉记者。
除了影像展示活动,后寨村党支部还组织开展了同属相村民拍摄生肖合影;为老人免费拍摄生活照与艺术照公益摄影等轻量化文化服务活动,让文化充分浸润村民日常生活。
夕阳下,挂满照片的展板静静伫立在文化广场上,一条以“回忆—乡愁—集体”为线索的情感纽带已在村民间悄然系紧。
联通线上线下 架起情感桥梁
点击进入“后寨村的小故事”“村官璐瑶瑶”等视频账号主页,一条条记录着在村老人生活日常、特色文化活动、村庄新貌变迁的短视频出现在眼前。
乡村振兴“铸魂工程”的精髓,在于传承文化、以心暖心、以情聚人。近年来,后寨村精准回应村民精神需求,借助短视频与直播,开辟出一个服务村民、展示新貌、丰富生活的信息窗口。
2021年,到村任职大学生刘璐瑶来到后寨村工作,她发现村里老人很多,但能够满足老人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却很少,于是便萌生了利用短视频记录乡村故事的想法。
“创建这些视频账号,不仅能让村民们跟上当今短视频快速发展的数字浪潮,丰富生活,也能让在外工作、学习的游子们通过短视频与直播,看见父母生活,见证家乡新貌。”
回忆起创建视频账号的初衷,刘璐瑶点开手机中专用于保存后寨村视频的相册,“你看这个视频是我们最近在日间照料中心拍的,村民们都非常积极,一直看镜头能不能拍到自己,都想参与进来!”
“后寨村的小故事”“村官璐瑶瑶”等视频账号,摆脱了流量思维的桎梏,在村民和游子之间架起一座跨越时空阻隔的情感桥梁,让文明乡风在创新中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提升基础设施 满足村民需求
推进农村现代化,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后寨村投资13万元建成日间照料中心,成为村民的综合活动场所。
有了场地,后寨村大力组织开展播放亲情短视频、视频宣讲惠民政策、手工彩绘、制作漆扇等一系列健康向上、富有趣味、愉悦身心的文化娱乐活动,为文明乡风的加快培育与深入扎根创设了有利氛围。
“我们通过把文化活动融入乡村生活的方式,实现了‘参与零负担,文化即日常’,村民们在这样轻松而欢乐的氛围中,很快就能凝聚起新的集体记忆。”齐冀介绍道。
与此同时,后寨村党支部还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时间节点,精心策划写春联、自编春晚、点金灯、打铁花、烟花秀、包粽子、颁发家风奖状等活动,在活动中巧妙融合家国情怀、孝亲敬老等传统美德和文化元素,持续涵养文明乡风。
“这些年,村里的年轻干部带头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我们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村民牛向青如是感慨。
后寨村的变化只是我市以实际行动培育文明乡风的一个缩影,在这场“以文化人、以情聚力”的乡村振兴实践里,我市广大青年干部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意方面的优势,联结外部高校资源,形成一股“银发经验+青年智慧+外部助力”的农村文化建设力量,努力蹚出了一条文明乡风建设的新路径。
本报记者 张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