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经济日报时间:2025-08-25
工人在位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太重集团新能源产业园区吊运风电装备。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轧机隆隆,一卷卷成品整齐排列,安静而耀眼。在中国宝武太钢集团精密带钢公司的车间里,记者见到了久闻其名的“手撕钢”。“厚度0.015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分之一。”工作人员轻轻托起一卷薄如蝉翼、泛着冷光的镍基合金热卷说道,“以前完全依赖进口,现在连航空发动机密封环都用上了我们的产品。”
这是我省以科技为笔,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基因的生动缩影。
1
科技赋能:
激活产业源头活水
科技创新正成为我省产业升级的“点火器”。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导向下,全省已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3户、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4家。这些创新平台如同星火,点燃了产业变革的燎原之势。
在太钢集团研发中心内,数十位科研人员正在攻关航空发动机叶片材料。去年,他们成功下线N06625镍基合金热卷,一举填补国内空白。如今,太钢已拥有18项国内首创产品,26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40种关键材料实现进口替代,高端产品占比突破50%。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台三层楼高的巨型矿用挖掘机正在接受测试。这台“钢铁巨兽”所搭载的“千万吨级露天矿用挖掘机设计控制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长达30年的技术垄断。“以前核心控制器完全依赖进口,现在连南非矿场都采购我们的设备。”工作人员指着控制屏上跳动的数据自豪地说。
技术创新带来的不仅是订单增长,更让山西装备在国际市场赢得话语权。
2
数智赋能:
打造智能制造新引擎
走进太重轨道交通设备公司的轮轴生产线,机械臂在空中划出精准弧线,AGV小车穿梭运送物料,每道工序数据实时投射在中央大屏上——这座全球轨道交通领域首座“灯塔工厂”,让轮轴生产效率提升30%。
我省工业数智转型正遍地开花:
在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煤矿地下300米的巷道中,5G专网全面覆盖,巡检机器人自动识别设备故障,采煤机远程启停。全省已建成289座智能化煤矿,井下5G应用规模全国领先。
在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焦化控制中心,技术员轻点“一键炼焦”按钮,整个炼焦流程自动启停。这个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的系统,让吨焦能耗降低15%;运城市盐湖区的水泵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从设计到售后全流程数字化,交货周期缩短40%。
支撑这些变革的,是全省累计建成的10.9万座5G基站(每万人拥有量中部第一)、113.3万标准机架算力规模(全国第八),以及贯通产业的1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当太原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扩容至2100G时,我省企业的数据血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流。
3
绿色赋能:
铺就可持续发展底色
盛夏时节,在大同秦淮数据零碳数据中心园区,窑洞式建筑巧妙利用地形实现自然冷却。屋顶光伏板与山坡上的风电装置共同供电,让这座入选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的项目PUE值低至1.15。
绿色制造体系正在三晋大地扎根生长:
在国家级绿色工厂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钢渣经处理后变成环保建材,厂房屋顶光伏年发电4000万千瓦时,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8%;
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能量梯级利用,每年回收余热发电3.6亿千瓦时;
全省累计创建13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6户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户企业登上国家能效领跑者榜单、3户企业入选水效领跑者名单,6个数据中心入选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更深刻的变革体现在发展方式上。近4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1%,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600万吨。在焦化大市临汾,所有4.3米焦炉已淘汰完毕,新投产的7米顶装焦炉配套干熄焦装置,每年减少粉尘排放1.2万吨。
当科技蓝、数智银、生态绿在三晋大地交融晕染,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日渐清晰。太钢的“手撕钢”走向太空,太重的智能装备远征海外,晋南钢铁的“一键炼焦”重塑传统,数据中心的绿色算力赋能未来——三大动能如同三原色,正调绘出山西产业体系最鲜明的时代色谱。在这片曾经因煤而兴的土地上,一场以创新为核、以智能为翼、以绿色为底的产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着三晋大地的经济肌理,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充满韧性与活力的山西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