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25
太晋一体化平头融合发展区全景。
金秋时节,太晋一体化平头融合发展区热浪与活力交织。钢筋数字化加工基地生产如火如荼,山西数字化交通产业园致力建设“全省最大的智慧物流集散地”,龙栖通航园加快布局“未来产业”……这片热土上,“飞地经济”正以蓬勃之势向上生长。
2022年8月,在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加速推进、太晋一体化发展全面实施的历史机遇下,晋中市坚定有序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支持寿阳县创建了全省首个“飞地经济”示范区 ——太晋一体化平头融合发展区。
三年间,示范区以“飞地经济”与发达地区双向奔赴,拓展协作内容、完善协作平台、深化协作内涵,注重模式创新、造血功能培育和数智成果应用,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亿元,税收突破2亿元,成功上升到省市重点支持行列。
这块曾经沉寂的土地,如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借梯登高
打造“飞”享红利双赢路
从空中俯瞰,平头镇地处太原、晋中两市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棋局中的关键落子。然而,长期以来,受交通不便的桎梏,这里就像一块被尘封的璞玉,虽潜力巨大,却难以绽放光芒。
“不是我们缺乏资源,而是被‘山区思维’禁锢住了手脚。”寿阳县委一次关键会议上的深刻剖析,点破了发展的核心症结。2022年,山西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入,山西中部城市群迅速崛起,太晋一体化发展全面实施。寿阳县敏锐捕捉到这一契机,将平头镇的发展纳入“三区一基地” 和百亿级园区转型规划,决心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探索跨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
太原东二环高速平头收费站通车运营,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发展之门。随后,青银二广高速公路太原联络线项目、太旧高速拓宽改造项目、智创大道项目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的实施,使融合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
“以前到太原市区得绕一个小时,青银二广高速联络线通车后, 15 分钟就能到迎泽区。” 太晋一体化平头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吴宏亮感慨道。
补短板就是搭跳板。交通动脉的搏动,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山水,更激活了要素的流动。
菜农李建军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一直是凌晨三点摸黑赶路去太原送菜,现在五点半出发还能占到早市头排,冷链车的运量也大幅提升。
据相关数据显示,东二环高速通车以来,平头镇货运量激增 210%,农产品外销半径从 50 公里扩展至 200 公里。
已经开通运行的平头高速口,以及正在规划的南庄、鹿泉高速口,如同敞开的大门,让这片土地真正与世界紧密相连。便捷畅达的路网交通,带动的是项目产业的深度对接。
山西交控、美宜佳等省内外巨头相继落户,新增 6 家 “四上” 工业企业,园区营收将达 75 亿元;
数字化交通产业园、路桥云洲平台等 20 个项目总投资 102 亿元,其中 11 个过亿项目按规划稳步推进,成为区域发展的坚实支撑;
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数字服务、现代农业、康养文旅五大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智算中心、龙栖通航园等 “未来产业” 的布局,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引领发展新方向……
一个个重点项目快速推进,一笔笔协作资金陆续投入,寿阳,正以“飞地经济”为引擎,将协作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与协作地区紧密携手,共绘产业协作“同心圆”,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赢局面。
借势发力
拼抢项目进展新速度
“钢材数字化加工基地从立项到开工只用了 28 天!” 山西交控集团项目负责人徐玉栋至今仍对这个“寿阳速度”惊叹不已。
在占地 150 亩的基地里,30 多台数控设备高速运转,二车间的隧道拱架生产线堪称 “无人车间”:下料、弯曲、焊接一气呵成,全程只需一人紧盯屏幕。
“投产一年加工 5 万多吨钢材,日均产出 300 多吨,要是放在以前,这活儿得好几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厂里的老师傅看着眼前的自动化生产场景,不禁啧啧称奇。
2022年8月,太晋一体化平头融合发展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这个专门为太晋一体化平头融合发展区设立的机构,承载着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
阳泉姑娘白怡宁2023 年入职平头融合发展服务中心时,眼前还是一片空旷荒野。如今她翻看《项目推进日志》,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2022年10月美宜佳物流中心开仓运营,2024年3月钢材数字化基地首批拱架下线,2024年5月路桥云洲平台上线……”作为见证这片土地蜕变的“园区活地图”,白怡宁对每一个项目的进展都了如指掌。
如此高效的“寿阳速度”,背后是一套创新机制在发挥关键作用。
作为省内首个“飞地经济”示范区,这里采用“管委会+大企业”模式,打破了行政壁垒,让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紧密配合,形成强大合力。
寿阳县委组织部四级调研员李高元担任交通智慧物流百亿产业园区专项组长常驻园区,把办公室搬到了项目工地。
“我们绘制了详细的作战图,将工期精准到每一天,每月晾晒进度,每季度评比优劣。”像李高元这样的高配组长,寿阳县配备了多位。如今,他们已成为推动项目进展的关键力量。
工作专班由自然资源、行政审批、生态环保等多个部门的人员构成,并成立临时党支部,以党建引领提升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专人跟进+绿色通道”的贴心服务,在建设用地、能耗指标、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让企业能够安心发展。
在融合区山西路桥交通现代化产业集群展示中心里,“飞地经济”的创新实践一目了然:研发在外地、生产在寿阳的“科创飞地”,总部在太原、基地在寿阳的“产业飞地”,资源在寿阳、市场在外地的“市场飞地”,三种模式有机融合,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多元活力。
在“数谷小镇”,三大攻坚重点清晰可见:由山西交控打造的数字化交通产业园、钢材数字化加工基地和智算中心,正朝着形成200亿产业集群的目标稳步迈进;美宜佳物流中心和鹿泉驿站,全力打造辐射“太原—晋中—阳泉”的物流集散中心,构建高效物流网络;龙栖通航园和北直航空项目瞄准低空经济领域,填补了周边地区的产业空白,开拓发展新领域。
在资本运作方面,示范区同样大胆创新,成立融投公司,通过上市、发行债券、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开展资本运作。
“我们不仅要依靠政府‘输血’,更要培养自身的‘造血’能力。”吴宏亮介绍道。这种创新模式让园区从过去的“等靠要”转变为如今的“主动闯”,在短短三年间吸引社会资本超过80亿元,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
借“数”赋能
书写城乡发展新篇章
走进美宜佳物流中心1.5 万平方米的仓储区,智能分拣系统正将一件件商品分拣到不同区域。“临汾、运城、大同等 266 家门店的货品都从这里发出,95% 的员工是寿阳本地人。” 仓储科科长张宁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介绍道。美宜佳物流中心的落地,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更让寿阳融入了全省的零售网络,开启了产业发展新局面。
数字经济的崛起,深刻重构了产业形态。在钢材数字化加工基地,二车间的隧道拱架生产线实现 “无人化” 作业,投产一年加工 5 万多吨钢材,相当于太旧高速改扩建项目钢构件需求量的三分之一;相邻的智慧梁场通过 “智慧梁厂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计划、设备控制、过程监控的全流程数字化,所有设备通过物联网集成,虚拟与现实同步动作。
“这儿用的钢筋构件全是加工基地生产的,质量过硬不说,还省下了不少运输费。” 梁场负责人徐玉栋的话,道出了产业协同的魅力。这种“隔墙供应”的模式,让园区内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也让寿阳与太原的产业集群实现了深度融合,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借助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寿阳县顺势打造贯穿全境的“百里示范廊带”,将13 个山清水秀、业态丰富的古村落如珍珠般串联其间。黑水村的傩舞爱社表演吸引着太原游客,村民陈建玲放下锄头拿起鼓槌,“现在每月演出收入比种地还多”;山底村的农耕体验园里,城里来的孩子跟着老农学捆谷穗,袖口沾着的泥土混着谷香。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教育协同让人才培养更接地气。太原师范学院(寿阳校区)、新建职业中学的建设,正为园区培养实用型人才。“我们开展 ‘十百千’行动,对接百名领军人才,培育引进千名实用型人才。”寿阳县人社局局长任利忠介绍,“订单式”培养让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医疗康养产业也乘势而上。鹿泉山康养项目依托寿阳“长寿之乡”的品牌优势,吸引着太原及周边地区的老年人前来旅居。示范区为晋中“智创谷”和太原的城市功能外溢和优势外延放大,提供了建设空间、生态空间和人文空间。
“‘飞地经济’战略合作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是推动两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互利共赢的有益尝试。”在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薛继东看来,当“飞地”从地理概念升华为制度创新,当“协同发展”从政策倡导转化为市场自觉,平头融合发展区的实践,为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也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从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谈起这三年的跨越,市政协副主席、寿阳县委书记赵宏钟说,“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攻坚制度创新的‘高地’、高质量发展的‘福地’,推动寿阳‘飞地经济’协作升级工作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张润平 冯静宁 郝宇佳
摄影 本报通讯员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