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25
张荣(右一)参演《风雨日升昌》电影的拍摄。 资料图
运用传统泥塑的方式塑造县太爷升堂场景《平遥县衙》。 资料图
“泥巴在我手里不是死物,是能说话的历史。”平遥泥人雕塑第三代传承人张荣,站在平遥古城云路老街西5号的工作室里,指尖轻抚着一尊未完成的韦陀菩萨像。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泥胎上,仿佛为千年技艺镀上金边。
这位42岁的非遗传承人刚刚完成一尊游客肖像,只用了23分钟,泥团便在他掌心化作眉眼传神的立体画像。
“现在,我每天要接待十几拨体验者,泥塑已不再是庙里的供品,而是大家触手可及的文化记忆。”张荣说道。
泥火淬炼出的艺术基因
平遥古城的青砖灰瓦间,藏着中国最古老的泥塑密码。
新石器时代的陶猪陶羊、汉代说唱俑的诙谐神态、唐宋彩塑的雍容气度,在双林寺2000余尊元明彩塑中达到巅峰。
这座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古刹里,韦陀菩萨像以0.3秒的动态定格惊艳世人,铠甲纹路随肌肉起伏自然延展,成为张荣儿时最痴迷的“立体教科书”。
“我父亲是给寺庙塑神像的匠人,小时候我跟着他爬梁上柱,看泥团在老人手里变成飞天、罗汉。”张荣的童年浸透着泥香,正式执泥刀时,父亲将祖传的“三泥九法”口诀相授:黄土要取自城东三里地的胶泥层,和泥需加棉絮增强韧性,塑形讲究“立七坐五盘三半”的人体比例。
这些古老技艺在张荣手中焕发新生,入选市级非遗名录时,评审专家都颇为惊叹。
非遗项目的现代突围
在平遥古城云路老街,张荣的泥一夫雕塑艺术工作室前总是围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待游客坐定,只见他抓起一团泥,手指翻飞如蝶,20多分钟便能捏出游客的立体肖像。
“关键在捕‘神’而非抓‘形’。”张荣边塑形边讲解,泥团在他掌中时而化作慈眉善目的老者,时而变成俏皮可爱的孩童。
这种“即兴创作+文化讲解”的模式,让雕塑艺术工作室的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万人次。
校园里的泥塑课是最热门的课程之一。
“同学们看,韦陀菩萨像的飘带藏着7个力学支点。”在平遥实验小学的泥塑课上,张荣的徒弟李芝萍带着孩子们分析双林寺彩塑的力学奥秘。
自启动“非遗进校园”项目以来,平遥泥塑已形成从小学到高校的完整传承链:小学生捏生肖泥偶,中学生复刻双林寺十八罗汉,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的学生则尝试用3D建模辅助传统雕塑。
在“云端”,张荣的“泥塑小课堂”也颇受欢迎。
镜头前,他演示如何随手抓起一根木棒和一把泥就捏出传神的人物形象,评论区瞬间被“最佩服手艺人”“求拜师”“神态契合”“巧夺天工”刷屏。更有网友喊出:“这双手能借我吗?”
技艺传承的双重变奏
传统泥塑需经过“搭骨、捆草、上粗泥、修形、上细泥、打磨、沥粉、贴金、开相”九道工序,耗时数月。
张荣创新摸索出了“速塑法”,省内唯有他可以快速用泥塑造人物肖像。
在他手中,泥巴经过 20多分钟的把玩,就能让游客和体验者变成栩栩如生的肖像人物。他慧眼观察、巧手舞动,可以瞬间捕捉到一个人的特点,不仅捏得快而且捏得像。他的诀窍不在于抓“形”,而在捕“神”。
“快的是效率,慢的是匠心。”他抚摸着工作室里陈列的历代工具说道。
在介休张壁古堡景区,张荣团队创作的“爸爸去哪儿”组雕成为网红打卡点。
2015年5月,张荣应邀参加《风雨日升昌》电影的拍摄,首次将平遥泥人艺术搬上电影荧幕。
2020年,新华社拍摄“两会节目”定格人偶动画,张荣跟随省文化和旅游厅参加推荐会,展示泥人非遗技艺,用可动泥塑演绎新闻事件。
“泥塑不该只待在博物馆里,它可以是动态的、会讲故事的艺术。”张荣说道。
平遥泥人雕塑技艺这项非遗项目有着四代传承谱系图:从第一代闫有良到第二代梁卫国等,再到第三代张荣和他第四代的63位徒弟,红色丝线串联起127年的技艺传承。
如今,张荣的徒弟中既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也有来自民间的非遗爱好者,传承队伍日渐壮大。
活态传承的“晋中经验”
2012年,张荣在平遥古城开设了工作室。在政策扶持下,张荣的工作室扩建为300平方米的泥一夫雕塑艺术馆,由1个厂房和1个店铺组成。
2010年,张荣投入13万元,购买了大型烤窑、制泥机、电焊机、气泵、体验桌、板凳以及300余个泥塑转盘等设施设备,打造能容纳50余人的体验室。
面对机械化生产的冲击,张荣带领团队开发出三大产品线:高端定制(如为李连杰、阎维文等名人塑像)、文创衍生(如泥塑书签、冰箱贴)、研学体验。
2024年,工作室年营收突破20余万元,其中文创产品占比达30%,更与平遥牛肉、推光漆器组成“非遗三件套”,成为游客必购的伴手礼。
张荣打破家族传承惯例,建立了“师徒制+学院派”双轨体系:徒弟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参与作品创作等方可出师。同时,通过校园非遗讲解、校园学习传承等方式,让平遥泥塑更好地传承下去。
暮色中的双林寺,韦陀菩萨像的飘带在晚风中似要飞起。张荣站在工作室屋顶,望着古城里次第亮起的灯火:“泥塑教会我两件事——敬畏传统,拥抱创新。”
下房中,徒弟们正沉浸在泥人的制作中,而角落的木架上,一尊尊未完成的泥胎静静等待——它们将带着黄土高原的温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或许就是非遗传承最好的模样:既深扎泥土,又枝繁叶茂。
本报记者 刘佳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