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22
记者 周俊芳 通讯员 程煜媛
云竹湖畔,青砖灰瓦的古建小院依水而立;旧校舍里,时尚精致的民宿焕发新生;规划中的村落,正酝酿着激活闲置资源的新模式……夏日里的榆社乡间,处处藏着让人心动的惬意。
去年以来,榆社县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将盘活沉睡的农户闲置宅基地与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深度融合。通过集体示范引领和项目强力带动,一批特色鲜明的民宿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了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点。
漫步偏良村,昔日闲置农房已蝶变为游客享受宁静的民宿。推开木窗,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正在小院休憩的游客李俊娇笑着说:“环境干净,住得舒服,性价比高,带娃来避暑太值了!”她的同伴也频频点头:“来云竹湖玩太方便了,高速口、高铁站都不远,几公里就到湖边,空气像洗过一样,体验田园慢生活,特别好!”
偏良村立足自身优势,持续探索“村户共建”新路。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卫东介绍:“去年我们积极争取资金,盘活闲置宅基地,建成了6座高标准的民宿院落,硬件都已到位,随时能开门迎客。”
在岩良村,一处闲置多年的旧学校场地焕然一新,外观时尚、内里舒适。这得益于该村创新“集体领办”模式。参与该项目的到村工作大学生郑盛充满干劲:“我们把发展民宿当作激活乡村的关键一招!这块1600多平方米的地方,建成了装配式民宿,现在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都已建设完成,拎包就能入住。”
为了配合云竹湖冲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下赤峪村成了暑假里的香饽饽。“这里环境好,就在湖边,从榆次开车过来个把小时。”常和朋友来此钓鱼的方德斌说,“周末常来住两天,钓钓鱼,吃吃地道的农家饭,特别解压。”
正是看中了其优越的区位和环境潜力,河峪乡引入企业、投资者等社会力量,利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将农户闲置的宅基地流转出来进行民宿改造。
从偏良村的古韵新生,到岩良村的旧校蝶变,再到下赤峪村的规划蓝图,榆社县的民宿产业已从点状开花走向串珠成链。暑假里,游客纷至沓来,享受清新空气和悠闲田园,更因高速与高铁织就的便捷网络,让云竹湖成为都市人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