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8-15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峥嵘岁月,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就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80年沧桑巨变,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英雄的牺牲不能忘,曾经的苦难不敢忘。那些在战火中前赴后继的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民族脊梁。让我们缅怀先烈、致敬英雄,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让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烽火太行
挺起抗战脊梁
1937年7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晋中地处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大抗日根据地结合部,得地利之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重要的战略支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路军首登太行即来到晋中,为了实现在山西的战略展开,安排部署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师部分别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晋中成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分兵部署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首发地,第一二九师在此实施了第一次战略展开。
石拐会议后,为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创造条件,八路军进行广泛动员,晋中各地掀起青年参加八路军、游击队的高潮。短短几个月,晋中就有近2万人参军。八路军第一二九师还在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村举办18期游击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抗战精英。
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941年,在辽县桐峪镇召开历时40天的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会议严格按照“三三制”原则,运用民主选举的办法,产生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此次会议在中国民主政权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第一二九师等150多个党政军学商机关在晋中驻扎5年之久,指挥八路军华北抗战,组织了白晋战役、百团大战、多次反“围攻”和反“扫荡”作战等战斗,八路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辽县十字岭殉难。
晋中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史俊杰 张彦丽)
百岁老兵
从战火中走来
日前,在榆社县云簇镇的一家农家小院里,百岁老人安补元坐在藤椅上纳凉,儿子安如龙在身旁轻轻擦拭着父亲军装上褪色的勋章。老人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敲击出节奏——那是当年机枪扫射的音律。
安补元生于1925年,曾是一名机枪手,参加过上党战役等多次战斗。据安如龙回忆,1945年7月,安补元在榆社参加八路军,那一年他20岁。那时,国人生活在日军的铁蹄之下,因此全民抗战,他和村里同年把岁的年轻人也一起投身到了抗战洪流中。
“抗战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子弹擦着耳朵飞,吃食只剩黑豆、小米,父亲便把黑豆用火炒一下,用石磨压成碜子,这样既好保存又能咬得动。即便如此,每个人都提着一口气,与敌人真刀真枪地干……”这是老人向儿子回忆的往事。
安如龙从小没少听父亲讲抗战故事。那时,部队为了不扰民,在村镇房屋的台阶上露宿,有时部队急行军,没吃饭时间,每个战士都有个补给袋,里面是干炒面,他们便就着河水或雪水咽下去。
“在平陆战役中,父亲多次负伤,最严重的一次因伤到肺部,咳喘不断,只好在1947年12月退伍还乡。回乡后,父亲一直在榆社县河峪乡固庄村务农,因伤病无法干重活,就承担起村里喂牲口的担子,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安如龙告诉记者,现在父亲虽然听力下降,行动也需要人搀扶,但他常常和我们说:“要珍惜这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岁月。”安补元,从战火中走来,心里始终装着家国,始终不忘告诫后代。
(王爱媛)
珍贵藏品
铁证还原历史
在左权县城西关村前街,一座清末民初的两层楼四合院静静矗立。这里曾是八路军情报物资转运站——“泰記號”商店,如今是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所在地。
走进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依次穿过抗战忠魂厅、侵华罪证厅、全民抗战厅、实物见证厅、群众路线厅、抗战核心厅、兵器见证区等“六厅一区”,《支那事变画报》《国际写真情报》等日本出版发行的图册,有力揭露了日军的侵华罪行;当年辽县人民交军粮、军鞋、钢铁的收据等藏品,无声诉说着顽强的左权县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勇敢和智慧。
说起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建者王艾甫,一位曾两次出国参战、热爱收藏抗战物品的老兵。2009年,王艾甫花费3年时间,自筹资金整理毕生收藏创建起这座纪念馆。2017年,他毅然将毕生心血无偿捐赠给左权县委、县政府。他说:“我的这些藏品大部分来自左权,一定要留在左权,让左权人看到,全民共享。”
王艾甫的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最让他难忘的,是1996年发现的一本手写的1949年《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及其中夹杂的84份阵亡通知书。随后,王艾甫便开始按照登记册中标注的地址去联系阵亡战士的家人和亲友。从1996年开始,一寻就是20多年,他的足迹踏遍全国十几个省市,总里程达30多万公里。如今,王艾甫已将84张太原战役阵亡将士通知书中的半数送回烈士亲属手中,他说:“为烈士寻亲不仅是让英灵回归故里,更重要的是对烈士精神的肯定与褒扬。”
现在,被聘为“名誉馆长”的王艾甫时常拄着拐杖,为前来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们讲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他说:“只要没倒下,我就要向社会、向年轻人讲好我们左权人民的抗日斗争历史。”
(李娟)
红色场馆
重温烽火岁月
文物无声,历史有声。在全市各类纪念馆及晋中市博物馆“热土风云”展厅,都能通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段段生动的讲解,重温那段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探寻新时代下抗战精神的传承之路。
在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会址纪念馆,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使用过的钢笔、泛黄的《晋冀鲁豫日报》等300余件珍贵文物,配合互动投影技术,生动再现了边区民主建设的艰辛历程。讲解员王晓丹指着一张斑驳的木桌说:“这张桌子曾见证民主人士共商抗战大计。如今,它见证的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讲解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信仰的接力。”王晓丹自2014年担任临参会会址纪念馆讲解员以来,首创“民主议事情景体验”模式,将参议员提案、选举票样等史料转化为互动环节,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体会民主精神。
来自石家庄的游客李建军说:“看到当年手写的《土地使用条例》草稿,才真切感受到‘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开创性。”和顺一中的师生们在主题团日活动中表示:“课本里抽象的概念在这里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们懂得了人民民主的初心。”
晋中市博物馆“热土风云”展厅,也是弘扬抗战精神的场所。展厅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晋中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见证中国共产党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抗战精神是照亮未来的火炬。”晋中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崔芳的话道出了红色场馆的使命。如今,这些镌刻着民族记忆的文物,正通过一代代人的讲述,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历久弥新的光芒。 (闫淑娟)
抗战遗址
传承红色基因
每一次讲述,对于讲解员吕莹而言,都如同与先烈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无数游客,通过吕莹的讲解,得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近日,记者跟随吕莹的脚步,走进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探寻那段气壮山河的抗战历史,感受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激荡。
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位于左权县麻田镇上麻田村西山脚下。在这里,丰富翔实的图片资料和珍贵的实物展品,全方位再现了八路军在晋中的抗战历程。
吕莹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左权人,对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历史有着深厚的情感。2023年,她正式入职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成为一名讲解员。她说:“我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那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能成为一名光荣的红色故事讲解员,我感到无比荣幸!”
“讲解不仅是复述历史,更是精神的传递。”32岁的吕莹,创新采用“文物情景剧”方式,将左权家书、战地日记编成微型故事,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抗战精神。“我要讲好抗战故事,用生动真挚的语言,让更多的人了解左权,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谈及日常工作,吕莹自豪地说。
游客陈婧华参观了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后,难掩内心激动。她说:“我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深震撼。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勇于担当责任。同时,我也会教育身边人铭记历史,让抗战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武玲芳)
记者手记
抗战精神 永续传承
记者 张颖
80载光阴流转,历史烽烟永刻山河;14年浴血奋战,民族脊梁不屈如钢。而今,再次回望晋中大地的抗战历程,那些血与火交织的岁月依然震撼人心。
抗日战争时期,晋中地处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大抗日根据地结合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在这片热土上,曾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左权,八路军高级将领,军事才能卓越,血洒疆场铸就丰碑;武克鲁,智勇双全屡建奇功,最终为掩护群众壮烈牺牲;高国杰,带领民众抗击日寇,面对威逼利诱宁死不屈……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抗战精神,成为民族脊梁的不朽象征,不断激励着人们奋勇抗争,更成为后世永恒的精神财富。
面对日军的侵略,晋中人民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决绝,诠释着民族气节。千万民众与八路军并肩作战,挖公路、炸桥梁、端碉堡,展现出“军民一体”的强大力量,用血肉之躯筑起抗击日寇的钢铁长城。
晋中的抗战历史,是一部全民参与、不屈不挠的奋斗史。英雄人物的事迹与红色遗址的见证,共同构成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将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勇气、改革创新的智慧、团结奋斗的合力,方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晋中速度”,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策划:路丽华
统筹:李娟
摄影:程婧
报眉设计:郝成圆
制图:郝成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