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08
“本来以为没指望了,没想到政策这么贴心,这笔钱来得太及时了!”
看着手机银行刚到账的5000元临时救助金,榆社县箕城镇大常家会村的村民张强(化名)的眼眶湿润了。
这位平日里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汉子,在经历了2024年12月那场车祸的人生至暗寒冬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那场车祸让张强在医院一躺就是数十天,“16万多元的医疗费,把攒了大半辈子的家底都掏空了。”日前记者见到张强时,那个曾经能扛起百斤钢筋的汉子,如今连走路都得靠妻子搀扶。
更让张强心灰意冷的是,听说临时救助得在住院次年的3月底前申请,可他的医疗费结算早已过了这个期限。
转机悄然出现在今年5月。箕城镇民政助理员张利锋入户走访时,发现张强正对着一堆药费单愁眉不展。“家里本就没有多少积蓄,为了治病,能借的亲朋好友都借遍了,还欠了不少外债,每天看着缴费单上的数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就在张强以为临时救助款申请无望时,张利锋掏出崭新的政策宣传册,指着明确的条款告诉他:“申请时限延长了,您这情况完全符合条件!” 这句话像一星火苗,点亮了张强眼里熄灭已久的光。
在深入基层走访的过程中,榆社县民政人社局工作人员发现,类似张强的困境并非个例。
“政策是为了帮群众,不能让时限成了‘拦路虎’。”秉持着这份沉甸甸的信念,榆社县民政人社局迅速行动,积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调研笔尖流淌的温度,最终凝结成暖心的新政。今年5月,《临时救助申请时效制度》正式出台,创新性地将“单次住院医疗费用较大的困难家庭,临时救助申请时限延长至住院结算时间的次年相应月份”,同步下发的操作细则进一步简化流程、明晰标准,字里行间都透着 “按需调整” 的民生温度。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政务服务理念的深刻革新。
制度刚一实施,低保中心工作人员便第一时间找到张强,帮他整理材料:“您放心,住院费、检查费、药费明细,我们一项项核对,绝不会漏掉一分钱。”
通过民政人社、医保部门的数据共享,仅用3个工作日就完成了从申请到放款的全流程。
这种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的高效率,正是作风转变的生动注脚。
为了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每一个有需要的家庭,榆社县连环出招:民政人社与医保、乡镇联动发力;在社区、村委会张贴政策海报;网格员带着宣传册上门一对一讲解申请条件和流程;村庄广播里反复播报申请条件和时限。截至目前,榆社县已有4户像张强这样的家庭通过新政获得救助。
在社区、村委会的政策宣传栏前,张贴着的《临时救助申请时效制度》海报在阳光下泛着暖光。
这束光,照亮了困厄者的前行路,也映照着作风建设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
从 “过期不候” 到 “按需延长”,这场细微的制度调整,恰是榆社县深入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微观切片。
当干部多一分主动,群众就少一分焦虑;当政策多一分弹性,民生就多一分韧性。
正如榆社县民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蔚所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是要在群众的急难愁盼处下功夫,用实打实的服务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记者 郝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