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山西

【英雄山河·壮丽三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融媒报道】从夜袭烽火到田园牧歌

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08-01

阳明堡飞机场遗址。本报记者李炼摄

夜袭阳明堡战斗中被炸毁的敌机。资料图片

夜袭阳明堡油画。资料图片

代县南关村全貌。本报通讯员摄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战地重访

夜袭阳明堡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凌晨,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协助下,隐蔽地进入代县阳明堡飞机场,突然发起进攻,经过一小时激战,歼灭日军一百余人,击毁击伤飞机二十四架,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历史卡片

夜袭阳明堡

1937年10月,为配合忻口正面战场,八路军129师769团奉命在代县、崞县以东地区,伺机侧击南进日军。经侦察获悉,代县阳明堡日军机场驻有日军约200人,警戒较为疏忽。据此,团长陈锡联决定夜袭阳明堡飞机场。10月19日凌晨,在当地群众的引导下,769团3营偷渡滹沱河,按预定计划进入机场。10连快速消灭部分警卫队日军,11连用机关枪、手榴弹对飞机猛烈打击,之后敌我展开白刃格斗,持续一小时。3营营长赵崇德在战斗时壮烈牺牲。当驻守在阳明堡村内的日军赶来增援时,769团已撤出机场。这次战斗歼灭日军100余人、毁敌战机24架,是近战夜战的典型战例。阳明堡战斗,削弱了日军的空中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忻口战役。

本报记者整理

雁门关南,滹沱河畔。阳明堡上空蓝天澄澈,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在微风中起伏,那座默然耸立的战斗遗址纪念碑,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不同寻常的往事。

1937年10月19日凌晨,八路军129师769团的勇士们,突袭了这座日军重要的空军基地。熊熊火光撕裂黑暗,爆炸声撼动群山,日寇嚣张的“空中利爪”被生生折断。这石破天惊的一击,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极大振奋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念。

如今,历史的雷鸣已沉淀为新时代的奋进鼓点,那“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的精神火炬,正将战斗发生地淬炼成共同富裕的希望热土。

创造“步兵打飞机”的传奇

滹沱河水静静流淌,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88年前那个寒冷的夜晚,正是这条河掩护了八路军战士的踪迹。如今,河畔小茹解村的老人还能清晰复述父辈目睹的场面:“队伍蹚过冰冷的河水,作战工具紧紧绑在身上……”

“当时身涂‘膏药旗’的飞机嚣张得很,飞得低到能看见飞行员的脸。”中共代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解世亭介绍,彼时,突破晋北防线的日军直逼忻口,代县沦陷,滹沱河上空敌机肆虐,忻口战役主阵地每日承受着钢铁火雨的倾泻。

22岁的八路军769团团长陈锡联敏锐捕捉到战机。他带战士化装成农民抵近侦察,发现阳明堡机场竟是阎锡山未启用的旧机场,被日军改建为轰炸太原的起飞基地。更令人振奋的是,骄横的日军仅部署200余人守卫机场,大部兵力驻扎镇内。“虎口拔牙,此其时也!”陈锡联连夜制订作战计划。

“刘伯承师长下了死命令:此仗必须打响!”解世亭在遗址碑前指着碑背的作战图。彼时全国弥漫“日军不可战胜”的悲观论调,八路军亟需用一场胜利提振民心。师部批复中特别强调:“宁可打小,也要打响!”

军史档案记载着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营长赵崇德率3营2个连趁夜色渡河。战士们背负集束手榴弹,用布条紧裹刺刀防反光,牙齿咬着衣襟防出声。剪开铁丝网后,兵分两路扑向停机坪——那里整齐排列着24架战机。

“突然探照灯扫过来,子弹像蝗虫般扑来!”解世亭说一位当地村民曾作为向导参战,目睹10连战士与敌方哨兵遭遇的瞬间。机场顿时枪声大作。赵崇德炸雷般的吼声穿透硝烟:“给飞机喂手榴弹!”战士们飞身跃上机翼,将手榴弹塞进驾驶舱。爆炸声此起彼伏,火舌迅速吞噬机身。

日军疯狂反扑,七次冲锋被打退。缺乏刺刀的八路军战士抡起枪托肉搏,有人怀抱炸药包冲入敌群。赵崇德为掩护战友撤退,身中四弹。通讯员要背他撤离,他拼尽最后气力命令:“别管我,快炸飞机……”这位被彭德怀赞为“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的营长,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

一小时后,滹沱河东岸燃起撤退火号。此役八路军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毙敌百余、毁机24架。捷报传开,举国振奋。上海、延安、太原等地民众自发募捐慰劳将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嘉奖令;在八路军总部,刘伯承手持战报连声赞叹:“769团首战告捷!打得漂亮!”

这场“步兵打飞机”的传奇战例,与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并称八路军出师三捷,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夜袭后,日军在晋北战场的空中力量遭受重创,忻口守军压力骤减。

盐碱地上的“金色革命”

昔时战火纷飞的阳明堡原野,如今被安居的村民和葱茏的农田覆盖。但历史的烙印、铁血的精神并未随硝烟一同散去。

在阳明堡镇到村工作大学生孔媛引领下,记者来到一条乡间小路。这条看似普通的土路,正是当年八路军奔袭机场的必经之路。“陈锡联团长带着队伍就从这里出发,直插日军心脏。”孔媛说。

站在田埂上眺望,昔日的机场轮廓已在岁月中消隐。战后数十年间,这片被燃油和弹片污染的土地一度沦为“白茫茫盐碱滩”,村民垦荒却“刨不出多少粮食”。孔媛常听村民回忆,贫瘠的土地如同未愈的伤疤。

转机发生在1996年。国家牵头,群众齐心协力,共同投资250多万元,修渠排碱、打井引灌、筑路栽树。推土机铲平残存的跑道,排碱沟纵横如血脉,2000余亩荒地蜕变成良田。

“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农田改造,这块地欢实着呢,种啥长啥。以前种玉米,前几年种甜瓜,这几年黍米卖价高,乡亲们也跟了种。今年春上,镇上派来了科技‘明白人’,指导大家黍米地里套种甜瓜,一地生多金。”孔媛表示,昔日的“机场跑道”已经化作致富快车道。

田间竖立的纪念碑上,“阳明堡飞机场遗址”8个大字苍劲有力,落款处“陈锡联”的名字引人注目。解世亭说:“1995年老将军挥毫题字。当年他率部奇袭时,不过是个22岁的年轻团长。”

夕阳将纪念碑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与历史相连。当年日军铁翼蔽空之处,如今生长着养育生命的粮食,正以这种方式告慰英灵。

战旗与田埂间的精神密码

那场在太行山深处如惊雷般炸响的突击战已经过去八十余载,但由它凝聚而成的坚韧风骨和果敢气魄并未熄灭,在新时代的大道上继续传递着光与热。近年来,代县因地制宜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文旅交融等特色产业发展。位于上馆镇东北部的橙草沟村就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回忆旧日橙草沟村,村民们形容它是“一座‘愁草沟’”,山路九曲十八弯,一下雨便难以行走,丰收的果实常常因无法外运而烂在地里。

橙草沟村的蝶变始于十多年前。村党支部推行“头雁领航”计划,5名村“两委”干部带头成立合作社,将闲置土地整合为52亩智能农业示范区。玻璃温室内,桃枣果树与蔬菜间作,草莓与蝴蝶兰构成“地上甜蜜、空中芬芳”的奇景。“一部手机管6座棚,湿度不够自动补水,温度高了自动卷帘。”村党支部书记张继平说,曾经靠天吃饭的坡地,如今亩产值突破5万元。

产业振兴的脉搏延伸至村办企业。润明饼业车间里,52岁的李桂枝正在做传统豆面饼:“以前在县城端盘子,现在家门口月挣4000元!”在20余名女工的笑语中,金黄糕点列队进入烤箱。隔壁酒坊飘出陶坛陈香,代州黄酒独特口味已传承6000年。青年酿酒师创新加入中药材,开发出低度起泡黄酒:“老祖宗的手艺,得让年轻人爱上才行。”

绿色发展理念深植城市肌理。海拔2050米的白草口长城遗址旁,125米高的白色风车正展开叶轮。不远处,光伏板阵列如蓝色瀑布倾泻山坡,板下黄芩、柴胡等中药材郁郁葱葱。此外,代县建成区绿地率跃升至35.22%,23条主次干道完成“立体化改造”:空中“蜘蛛网”线缆入地隐身,地下综合管廊集成供热供水系统。在滹沱河畔的“城市客厅”,大家说:“过去河道漂垃圾,现在白鹭都回来了。”

从战火纷飞到生机勃勃,代县的故事,是无数个中国乡村故事的缩影。它告诉我们,最深沉的纪念,是传承那份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舍生忘死的精神;最有力的前行,是将这精神融入新时代的奋斗,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在绿色发展的壮阔征程中,不断书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夜袭的壮举已成丰碑,而丰碑之下,沃野千里,生机无限。

本报记者李炼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铭记

英雄热血从未冷却

身着军装的年轻人端坐镜头前,神情肃然,八路军臂章在斑驳光影中格外醒目……这张黑白照片里正是夜袭阳明堡战役中牺牲的769团3营营长赵崇德,牺牲时他年仅23岁。

赵崇德素以机敏果敢著称,他率领的营擅长夜间作战与近战,曾获“以一胜百”锦旗嘉奖。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配合忻口战役,129师师部下令769团袭击日军阳明堡机场,团部将这千钧重任交付3营。

1937年10月19日凌晨,赵崇德率3营西渡滹沱河,如利刃直插阳明堡机场。激战一个多小时,击毁停机坪敌机24架,歼灭日军百余人。撤退时,他为掩护战友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仓促间,战友与乡亲们含泪将他就近安葬在附近的刘家庄村。

八十余载春秋流转,当地百姓始终守护着烈士遗骨。2020年,经晋豫两省合力,赵崇德终于魂归大别山,遗骸安葬于出生地河南省商城县伏山乡七里山村。

烈士魂归故里,代县人民却从未忘记英雄。代县雁门关、文庙等景区所设的革命纪念展中,都能看到赵崇德烈士的遗像。

“万里长城万里长,雁门关下古战场,阳明堡里烧怒火,倭寇飞机一扫光。七六九团英雄多,誓死捍卫我中华!”太行山脚下,歌颂英雄的歌谣仍在传唱。在赵崇德的遗像前,总有人驻足致敬。这片土地记得所有的牺牲,因为热血从未冷却,始终在后人的血脉中流淌。

赓续

红色土地“新战报”

在代县阳明堡镇南关村的辣椒种植基地,翠绿的枝叶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白色花朵,一个个还未熟透的辣椒藏在其中。

村民张祥云站在田埂上,笑意在脸上舒展:“村里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了我的3亩地。种了辣椒以后,从栽苗、施肥、除草到打药,我都在田里干活。眼下辣椒就开始大面积采收了,一天能赚200多块。在家门口挣钱,家里老小也顾得上,这日子,真不赖。”

张祥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南关村众多参与特色种植村民共同的心声。如今,这400亩辣椒田,已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新粮仓”。

这片土地,有着血与火的记忆,更孕育着新的希望。

2024年,南关村党支部化身新时代的“突击队”,主动出击招商引资,一场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的“新战役”悄然打响。随着山西浙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忻州天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继入驻。1900亩土地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其中1500亩用于种植麒麟西瓜,带动劳动力140人,人均增收3000元;400亩用于种植辣椒,带动劳动力120多人,人均收入增加约2500元。昔日“单打独斗”的困窘被“抱团生金”的红火取代,正如当年夜袭阳明堡战役中,八路军战士们凝聚成无坚不摧的战斗集体,以协同作战的智慧和勇气直捣敌巢。

现在的南关村,村党支部如同当年的指挥中枢,企业与村民如同并肩作战的战友,在这片曾见证烽火的土地上,以团结协作的力量攻克发展难关。2024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93.79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了83.29万元。土地迸发出了新活力,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精神血脉正在这片土地上赓续。

记者手记

青纱帐里有丰碑

通往阳明堡飞机场遗址的路跟想象中的不一样——那是一条蜿蜒的乡间小道,时而村舍整齐分列两旁,时而农田掠过车窗。

经过了门前繁花盛开的人家,经过了一排排西瓜大棚,再途经比人还高的玉米地,终于在无边青纱帐中,一座纪念碑骤然映入眼帘——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到了。

那是一座高大巍峨、通体洁白的纪念碑,碑上有当年夜袭阳明堡机场所在团团长、开国上将陈锡联于1995年4月的题字。看着那苍劲有力的字迹,一张张老照片在脑海中变得鲜活起来:炸毁的敌机残骸扭曲着;牺牲战士的拳头紧握着;赵崇德营长的遗像,眼睛亮得像星……

高耸的纪念碑、简明的战斗介绍,一切都这么自然朴素,就像当年的革命先烈一样,他们配备着简陋的武器,穿着缝缝补补的军装和单薄的草鞋,却那么英勇无畏,以热血和生命为代价,坚定地挡在老百姓身前,换来了今日的山河无恙。

如今的阳明堡镇,已成为一个农业大镇。微风拂过青纱帐,矗立其间的纪念碑愈显高大雄伟,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相辉映,光荣与梦想变得具象。

听老乡讲述:“当年战士们夜晚渡过的那条滹沱河,岸边原先是一片盐碱地,有老话说‘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秋季少打粮’。1996年前后,国家牵头,群众齐心协力,共同投资250多万元,开发荒滩、修渠排碱……如今,这片2000多亩的盐碱地已成了当地的粮仓。”

品尝着老乡种植的麒麟瓜,清甜的滋味在舌尖蔓延。心中不禁感慨,那些在战役中不幸遇难、长眠于此的战士们虽已离去,但他们的精神始终守护着这片曾挥洒热血的土地,守护着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本栏稿件:本报记者高玮

本版责编:张卉

版式:刘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