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25
梁学岸像(资料图)。晋中市史志研究室提供
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用生命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梁学岸便是其中之一。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在烽火岁月中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赞歌。
梁学岸,原名梁学禄,1909年出生于平遥县杜家庄村一个小商人家庭,1919年,入平遥县第一高级小学读书,1928年,考入县立初级中学,阅读了《向导》《新生周刊》等进步刊物,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29年,他通过熟人介绍到驻介休县西北军中做兵运工作,1931年冬,因身份暴露,回到杜家庄村教书。次年,改名梁学岸,转移到文水县徐家镇小学任教。1934年春,又转到平遥县北营学校任教。因向学生和当地群众传播马列主义,发动群众和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当局发现,遭解聘。1935年,他与任行健一起到平遥县长寿村两级小学任教,并以教学为掩护,继续秘密宣传抗日思想,进行革命活动。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任行健组建平遥县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北营、长寿学校联合党小组。
1936年下半年,梁学岸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骨干训练班,受训后,被派到文水县任牺盟会特派员。1937年5月,又以牺盟会特派员身份到达五寨县。梁学岸先在五寨教育界和城镇的进步青年中发展牺盟会员,成立牺盟会组织,并利用五卅纪念日开展大规模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亲自带领学生宣传队走乡串村演话剧,教唱抗日歌曲,给先进抗日青年带来希望。同年8月,五寨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五寨县动员委员会”,梁学岸被选为主任委员。10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五寨县成立了党的秘密临时县委,梁学岸成为临时县委五人小组成员。期间,梁学岸与程仲一主编了抗战刊物《动员》。
1938年秋,梁学岸任牺盟会岢岚中心区宣传部长,并先后兼任《抗战生活》《新西北》等报刊总编辑。1940年初,任保德二专署视察员。同年6月,调回五寨,任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任地方游击大队大队长。
1941年1月24日,梁学岸得知100多名日伪军企图偷袭根据地边缘村子的情况后,立即带领五大队和第三十六团不足一个连的兵力,在常家坡与焦家洼村之间与敌人展开激战,打死打伤日军多人。群众编了一首歌谣称颂道:“梁县长、匣子枪,杀敌战场逞英强,左一枪毙了宫田小队长,右一枪打死了特赖小伍长,日本鬼子害了怕,哭爹叫妈逃得慌……”
1942年,党中央号召大搞生产运动,梁学岸亲自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并给政府干部作动员,提出每个干部一年生产二斗粮食的口号。8月15日至17日,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杨家坡村召开“夏借秋还”会议。梁学岸对“夏借秋还”工作做了安排部署。散会后,参加会议的常家坡村公所会计宋某回到焦家洼村,写了一封告密信,叫人送给驻三岔镇的日军头目长垣大队长。日军得知抗日县政府在杨家坡村的情报后,秘密部署军队合围杨家坡。8月18日,驻三岔镇的日军联合旧寨、小河头据点的日伪军,分三路向杨家坡村进发,形成合围之势。梁学岸在官咀村得到敌人出发的情报后,立即通知县政府、公安局的人员向要子水村转移,并派县武委通讯员王娥去崖窑与第五大队联系。直到第二天黎明,梁学岸仍未见到第五大队的影子,决定亲自到崖窑寻找第五大队。当走到卧牛湾的西山梁时天已大亮,只好在山下沟里隐蔽。敌人根据汉奸提供的消息,对卧牛湾附近沟底形成包围。梁学岸得知日伪军从山梁向沟底运动,并逼进县政府隐蔽之处后,当机立断,与公安局长杜国茂指挥人员进行突围。在突围中,贾志中、卜贵杰、杨夺元、王汉英等4人当场牺牲,李治全、管玉庆、高五锁等人受伤被俘(后惨遭杀害),梁学岸身负重伤,左腿被敌人机枪扫断,行动十分困难。他把县政府铜印和文件交给李虎仁埋好,要李虎仁突围出去尽快与第五大队取得联系,自己则留下来断后。他咬紧牙关斩钉截铁地说:“我宁肯战死,也绝不让敌人活捉!”李虎仁含泪奔向崖窑方向。梁学岸继续卧地阻击追敌,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而死,时年33岁。日军搜遍其全身,仅得到私人图章一枚、旱烟袋一杆,惊叹“共产党的县长这么穷!”
日军撤走后,根据地军民寻找到梁学岸的尸体,怀着巨大的悲痛将其掩埋安葬。同年9月17日,晋绥区《抗战日报》刊发《悼梁学岸同志》一文,向边区军民介绍烈士的事迹。
2015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梁学岸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记者王志敏 通讯员张彦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