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强了村庄 富了乡亲

——我市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7-23

小西沟村的古建民居错落有致

盛夏时节,榆次区小西沟村宛如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流水潺潺,轻绕着青石板路;古建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游客们或驻足拍照,定格美好瞬间;或体验非遗手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孩童们在篮球场上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上空。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废弃尾矿,而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备受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纷至沓来的游客,不仅让这个村子的旅游产业红红火火,更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让全村20%的人口直接受益。

小西沟村的华丽蝶变,只是我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四级联动,靶向精准发力,推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看得见、效益好、可持续、能致富。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突破10万元,74%的行政村达到20万元以上,16.4%的行政村达到100万元以上。

村级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资金、政策的全方位支持。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各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奖励补偿等方式,大力扶持全市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库”中的重点项目。各县(区、市)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设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奖补“资金池”。取得启动资金的合作社,将所获收益的20%反哺注入“资金池”,反哺资金再以入股的方式为其他村党组织提供合作社启动资金,实现了资金的高效循环运作。同时,依托山西大学城的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推动优秀科技人才深入乡村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建立“专家 + 技术助理 + 经营主体 + 农户”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让“大专家”结对培养“土专家”,“土专家”培育带动普通农户。此外,借力省校合作,回引1992名“职业经理人”等管理人才,领办项目352个。还将财政支持的200万元以下的涉农小型项目,优先安排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通过自营、发包、租赁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全市1942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产业发展“小而散”等问题,我市在产业带动上做足文章。在生产环节,紧抓粮、畜、菜、果四大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化种植;加工环节聚焦八大产业,推动集聚化发展;营销环节主打平遥牛肉、太谷壶瓶枣、寿阳玉露香梨等“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业品牌,形成农产品产、供、销、储、运、配一体化的全链条产业闭环发展模式。同时,挖掘梳理具有开发潜力的古堡、古村等传统村落,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将发展壮大与古村落保护、修缮、提升相结合,引入旅游开发项目和企业,将乡村特色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转化为市场商品、文创礼品。此外,从全市1172个年收益率高于6%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中,择优选取20个能带富、有潜力的项目重点扶持,100个项目入库管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663亩,74个项目享受每亩100元以上土地补助,为集体经济长远增收注入新动能。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盲目发展、路径不清等问题,我市创新举措,将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全部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农村集体资产全部纳入农谷大数据交易中心。引进5家国家级、78家省级、200家市级龙头企业,县乡组建8个专业化运营平台,成立16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业服务团队,区域统筹提供策划、投资、运营、销售等“全链条”服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定资源优势型、盘活存量资产、村企联合发展等10种发展模式和路径,实现“因村因地”靶向发力。通过跨村联建、村企联营、社社联合等方式,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带动村集体增收1.5亿元,村均增收18.5万元。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市制定出台“一案一册一账”,从资金、资产、资源及经济合同入手,对村级集体经济“三资”进行全面清查。累计清查合同10.78万份,集体增收7815.46万元,化解债务17.19亿元,收缴各类费用3.54亿元。制定出台《晋中市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晋中市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试点方案》,围绕理顺村社关系、规范资产经营管理、健全收益分配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实行“五签一审”审批制度等,切实把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明确收益分配、奖励方式、奖励范围等,村集体每年从经营性收益中拿出不低于30%的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群众通过资产入股、服务创收、发展产业等形式参与村集体经济,实现集体与村民共同经营、合作共赢。

文/记者 张凯鹏 图/记者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