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乡村变样 日子更甜

——我市以“三抓三提”为牵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7-21

盛夏时节,走进我市的广大农村,只见整洁的村道串联起一户户人家,特色产业基地里忙碌的身影与丰收的喜悦交织,文化广场上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我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三抓三提”为牵引,全面铺开“百村示范、千村治理”行动,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这片热土上蓬勃展开。

抓乡村建设 提升环境宜居性

乡村之美,美在颜值。

走进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穿村而过的道路平整宽阔;步入农家院落,院内整洁有序,一幅和美乡村图景尽收眼底。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黑水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在乡村建设中,我市坚持“两把扫帚”扫到底,一把“扫”思想灰尘,推动各级干部转观念、变思想;一把“扫”环境垃圾,2024年,全市累计出动各类清运车辆1.9万余辆,清除废弃建筑和残垣断壁2014处,清理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废弃物4710处,整治提升村容村貌1万余处,清理乱扔乱倒、乱堆乱放各类垃圾3.6万余吨。统筹推进户厕、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80.41%,目前全市共有农村生活垃圾中转设施121座,垃圾收运覆盖102个乡镇、1935个村。全市81个乡镇、775个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覆盖率分别达到79.41%、39.76%。制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百乡千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健全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护机制,构建“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长效机制。

抓乡村发展 提升产业带动力

乡村之美,重在气质。

7月18日至19日,“青春回响·嗨唱昔阳”昔阳县崇家岭森林嘉年华火热举行。崇家岭村,这座被誉为“康养避暑胜地”的国家森林乡村,以音乐为纽带,串联起自然观光、星空露营、美食探寻等多元文旅场景。

与此同时,在“21摄氏度的7月”吸引下,一批批河北邯郸、邢台群众举家来到和顺县松烟村、青家寨村、南天池村、走马槽村等地消夏避暑,一住就是好几个月,甚至有的成为“新村民”……

近年来,我市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广袤乡村注入更多澎湃动能。

期间,我市围绕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一目标,优化“一区示范、两翼齐飞、三化并用”布局,逐步构建农业低成本投入、高价值产出的价值链。同时,推广城郊辐射型、农旅融合型、企业带动型、劳务品牌型、生态康养型五种经验,让更多的农村有产业、农民有收入。

抓乡村治理 提升生活幸福感

乡村之美,贵在和谐。

“开饭啦!爷爷奶奶们来吃饭吧。”每天中午12时许,随着清脆的声音响起,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的老人们就走到居家养老服务驿站的用餐窗口前排队打饭,享用可口的营养午餐。

赵王村党支部书记刘凯告诉记者,为了解决留守老人吃饭不准时、不营养的问题,村里建成居家养老驿站,让60岁以上的村民在这里集中就餐。这是榆社县探索开展“1+N+7”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即1家国有养老服务公司衔接N处农村养老服务驿站,提供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行、助乐、助急等“七助”服务,运行全县129个居家养老服务驿站,为老人们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以一村观一城,以一域治促天下安。在推进乡村治理中,我市坚持“服务就是最好的治理”,以干部群众思想更新、服务创新来推动治理革新,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全市域开展“一堡垒五中心”创建,打造了526个示范型、1782个达标型党组织,带动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每村平均达到68.7万元。针对一些乡村留守老人多的问题,采取“五个一点”农村养老办法,建设养老“幸福驿站”959个,探索“托老”模式,解决村内老人急难愁盼问题,带动农村矛盾有效化解。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评活动,推广“道德超市”“文明红黑榜”“爱心积分兑换”等经验做法,大力开展“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产业兴旺、乡村秀美、生活富足、治理有序,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晋中大地徐徐铺展。我市正以奋进之姿,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

记者 闫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