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7-07
近日,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建筑学科师生齐聚太谷古城,对古城内20余处珍贵古建筑开展系统性测绘,为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太谷古城建立精准“数字档案”,筑牢科学保护根基。
本次行动由相关高校与晋中市太谷区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指挥部联合开展。参与的院校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兰州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云南大学、南阳理工学院、山西农业大学、湖北工程学院、太原学院、晋中信息学院,共有20所院校建筑遗产保护方向的200余名师生聚焦太谷古城,对古城的完整格局与代表性建筑,通过“传统技法+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从建筑单体到城市肌理的全面记录。测绘选点涵盖宋代安禅寺大殿、无边寺白塔,明代鼓楼、文庙、城隍庙、县衙建筑群,以及清代晋商民居、票号、私家园林等典型建筑遗存。
记者看到,太谷古城内,测绘团队运用水平仪、测距仪等传统工具,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技术,精准记录建筑立面、结构细节、装饰纹样。通过手绘草图与数字建模同步推进,让每一处历史痕迹都被清晰“解码”。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田甜表示:“太谷区从宋代到明清时期的建筑异彩纷呈,整体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城市格局也很好,所以,这次行动面向全国高校,吸纳更多专业人士投入到测绘行动中。而且我们这次采用丰富的现代测绘技术来辅助测绘,就是为了更精准地实现目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诗旷讲道:“这次联合测绘的主要核心是为太谷古城建立一份详实的身份档案和动态的健康记录,为古城未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在测绘行动中,也融入了我们对于大学生基础教学的实践,让学生的专业实践不仅仅体现为画一份测绘图纸,而是让他们能够以敬畏的态度深切感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珍爱之情从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陈登星说:“初次来到太谷,看到这么多古建筑,特别兴奋,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实践课堂。太谷古城是珍贵的活态遗产,我们记录的不仅是一栋房子,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来自不同学校的师生在一起工作、交流、学习,这种跨校协作的经验也特别宝贵,拓宽了我们视野的同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据了解,测绘成果将直接服务于太谷古城保护规划。活动期间,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还将通过专题讲座,系统解读古建筑测绘的历史脉络与核心要点,为实践注入专业深度。
业内人士认为,这场持续7天的跨校联合行动,既是青年学子用数字技术与千年历史的对话,更是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精准的“数字档案”不仅为太谷古城筑起科学屏障,更探索出高校助力文明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为守护历史根脉提供了鲜活范本。
记者述评
数字筑基 文脉长青
□路丽华
全国20所高校200名师生与太谷区校地协作,以“数字档案”为纽带,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熔铸一炉,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活态传承”的范本。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赋能的保护实践,更彰显了新时代文化遗产传承的集体智慧。
数字筑基,让历史可触可感。 三维激光扫描掠过宋代大殿的斗拱,无人机航拍捕捉清代民居的屋脊曲线……这场测绘行动的本质,是以科技之力对抗时间的侵蚀。传统测绘技法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既保留了古建筑的空间肌理,又赋予其可量化、可追溯的数据生命。太谷古城的“数字档案”在虚实之间架起桥梁,让消逝的时光重新凝固为可研究的样本。这种“科技+人文”的双重编码,正是当代遗产保护最坚实的底座。
校地协同,为传承注入活水。 20所高校的跨地域协作,打破了学术资源的壁垒,形成了保护合力的“乘法效应”。多元学科背景的碰撞,使得测绘不仅是数据采集,更成为一场文化解读的盛宴。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让文化遗产保护从学术高阁走向田野实践,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薪火相传,以青春守护永恒。当年轻学子在古建屋檐下攀爬测量时,文化遗产的薪火已悄然传递。通过跨校协作,青年一代既锤炼了“择一事终一生”的专业精神,更建立起“守护文明根脉”的使命认同。这些在测绘现场被汗水浸湿的图纸,终将化作文化自信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文化遗产不是封存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当高校的智力资源与地方的文脉积淀相遇,当青春朝气与古老文明对话,我们终将找到那条“让文物活起来”的康庄大道。
记者 路丽华 通讯员 薜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