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工业战线上,有这样一位共产党人:他身着工装,手握焊枪,以科技创新为笔,绘就中国制造的壮丽画卷;他扎根车间一线,直面炽热滚烫的铁水,用一项项专利与一篇篇论文,为产业升级铺就坚实道路。他,就是山西安泰集团冶炼厂机电一车间副主任尹爱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在科技强国征程中的模样——既是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开拓者,又是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实干家,更是信念如磐、逐梦前行的追梦人。
扎根一线
从技术员到创新先锋的淬炼
今年40岁的尹爱民,2004年入职山西安泰集团冶炼厂,从基层技术员起步,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机电一车间副主任。21年来,他扎根高炉冶炼一线,以“守正创新、精益求精”为信条,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2021年,为打破进口设备的技术垄断,尹爱民带领团队投身“机炮智能测控系统”的研发工作。在千度铁水的炽热烘烤下,他们日夜坚守、反复试验,记录数据的纸张堆起来足有几十斤重。最终,他们成功研制出“风冷电缆防护金属软管”,实现了铁口深度与打泥量的实时精准监测,为国产设备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这项成果成功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并发表学术论文1篇,为国产高炉设备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尹爱民用实际行动证明:共产党人的样子,就是在国家需要的领域“敢滚钉板、敢打硬仗”。
匠心突破
以创新诠释工匠精神
作为一名青年工匠和科技工作者,尹爱民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车间精细化管理中,他独具匠心,首次提出四个思考、四个互相、四个到位、四项排查、四个加强“五个四”的工作方法,为车间的规范化、高效化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
2020年,他主导研发的《炉前重机枪——铁口氧枪》项目,通过自动化控制与精准供氧技术,将氧化耗氧量分析仪量程从0-25%提升至0-100%,攻克承压技术难题,单次开炉可创效50至80万元。该项目斩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实现山西省在该赛事奖牌零的突破。2021年,他针对皮带划伤事故发明的“纵向防撕裂装置”,利用杠杆原理触发停机,减少企业损失60万元以上。2022年,他设计的“一体式铁口氧枪”整合压力监测与窥视功能,提升了生产的安全性与效率。
使命担当
从科技报国到薪火相传
作为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导师和晋中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尹爱民将“传帮带”视为党员责任。
他先后发表《工业自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高炉炉顶压力自动控制》《智能测控在高炉开口机泥炮上的应用》等学术论文4篇,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理论依据。他组织编写的《安全吓一跳事件汇编》和《单点课技术手册》,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成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宝贵“教材”。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他精心制作“工匠精神”摆件,以科技工作者的独特方式表达对党的忠诚。这既是其“听党话、跟党走”政治觉悟的缩影,也寄托着他对“制造强国”的憧憬。尹爱民始终铭记:共产党人的样子,就是“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把成果留在党旗下”。
尹爱民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产业工人党员奋斗的缩影。他以铁水淬炼的初心诠释了“平常时候看得出来”的朴实,以科技创新的突破践行了“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的勇毅,更以薪火相传的坚守彰显了“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忠诚。
从普通技术员到行业领军者,尹爱民诠释了“创新永无止境”的信念。他以高温下的汗水、纸堆里的数据、专利中的智慧,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担当,激励着更多人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本报记者 张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