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5-16
职业性噪声聋的临床表现:
1.耳鸣、听力下降、头晕和头痛、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分散;
2.其他全身反应:噪声还可能引起其他全身反应,如失眠、乏力、反应迟钝、抑郁、心悸、血压升高、恶心、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
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01 噪声接触限制
我国现行《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规定: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为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稳态噪声限值为 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 85dB(A);每周工作日不是5天,需计算 40 小时等效声级,限值为 85dB(A)。
02 控制噪声源
(1)选用低噪声设备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应考虑选用低噪声设备,尽可能将噪声源设备置于室外或隔离于特定的区域内;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如自动化生产。
(2)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式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式。可以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强噪声的机械。例如,采用无声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自动化代替人工操作等。
(3)提高零部件加工的精度和装配质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和摩擦、减少机器的振动。
03 控制噪声传播
(1)隔声是指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将声源或需要安静的场所封闭在一个较小的空间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例如,隔声室、隔声罩等。
(2)吸声是指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或屋顶),或在工作场所内悬挂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的声能,可以使噪声强度减低。
(3)消声是降低流体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用于风道和排气管。常用的有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
(4)隔振与减振在建筑施工中将机器或振动体的基础与地板墙壁连接处设隔振或减振装置。这样也可以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
04 个体防护
应按国家标准《护听器的选择指南》(CB/T 23466——2009)的要求,为作业人员配备耳塞、耳罩。
最常用的是耳塞。耳塞一般由橡胶或软塑料等材料制成,隔声效果可达10~35 dB。可根据作业场所噪声强度选择不同隔音效果的耳塞。
噪声强度很大时,需要将耳塞和耳罩合用,使作业人员听觉器官实际接触的噪声低于85 dB(A),以保护作业人员的听力。
05 健康监护
接触噪声人员应进行上岗前体检,取得听力基础资料,便于以后观察、比较。凡有听觉器官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患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者,不宜从事强噪声作业。
定期对接触噪声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査,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06 管理措施
(1)噪声控制维护与管理噪声控制设备,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减少噪声区域人员数量和停留时间。
(2)个体防护做好护耳器的选择、使用和维护工作。
(3)职业健康监护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听力检测结果进行动态分析,妥善处理噪声敏感者和职业性噪声聋患者。
(4)作业制度合理化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缩短暴露时间。休息时应离开噪境,使听觉疲劳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