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科教

曲声悠悠起 “梨园”进校园

—— 我市中小学校全力守护传承晋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4-29

“手腕要收,手势要美,脚尖往外撑,踏步才好看……”

4月9日,榆次区王湖小学舞蹈室里传来阵阵晋剧曲声,晋剧专业指导老师常学丽正为参与晋剧特色课程的学生们纠正动作。在一板一眼、有静有动的指导中,《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等传统剧目被一个个稚嫩的身影生动演绎。

山西素有“中国戏曲摇篮”的美誉,晋剧等四大梆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晋中市晋剧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我市中小学校全力创建“晋剧特色学校”,通过开设晋剧特色课程,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让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

弦音不息 晋韵绵延

如何营造“向真、向善、向美、 向上”的校园文化?榆次区王湖小学在晋剧特色课程设置中给出了答案。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正如王湖小学德育副校长张海英所言,学校在特色课程体系中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除了强身健体的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意蕴无穷的围棋,韵味悠长的戏曲课程尤其受学生欢迎。

“晋剧演员独特的表演形式深深吸引着我,他们的走路、手势、眼神里都满是故事,让我学会欣赏这种用身体语言讲故事的艺术。优美的唱腔高低起伏、粗细有变,也让我对声音的感知更敏锐,甚至能分辨不同剧种的差异。”休息时,五年级学生王志冉整理着繁琐的袖口,说起戏曲时眼神发亮,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兴奋。

据了解,该校开设晋剧特色课程后,将晋剧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安排固定课时系统传授晋剧知识。课程内容涵盖晋剧历史、唱腔特点、表演形式、经典剧目赏析等,引导学生赏析唱词的文学性与艺术性,让学生全面了解晋剧文化内涵,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张海英告诉记者:“我们定期举办晋剧文化节、‘戏曲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包括表演、知识讲座、比赛等,还邀请专业剧团进校演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晋剧魅力。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们的表演最终入选2025年晋中市春节联欢晚会并登台亮相。”

该校晋剧学员最小的6岁,最大的10岁,怀揣着对戏曲的热爱,踏上了这条满是艰辛的训练之路。“孩子和家长因为热爱而来,我们更要用心去教。”常学丽表示,“教学中,我们注重将晋剧文化融入其中,向学生介绍晋剧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流派特点等,让他们了解晋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贡献,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弘扬瑰宝 香满梨园

当咿咿呀呀的“旧曲”飘入孩子们的世界,传统文化便生根发芽,有了崭新的生命。太谷区朝阳学校坐落于因戏曲底蕴深厚而闻名的胡村镇朝阳村。近年来,学校师生立足当地文化特色,与晋中市艺术学校合作成立晋剧社团,以独特的姿态书写着晋剧传承的精彩篇章。

在传承之路上,学校多措并举。成立晋剧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全面统筹;采用混龄招生、小班教学模式,文场、武场及表演唱腔等课程丰富多元,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个人艺术素质展示、校园文艺汇演等各类活动丰富多彩,让晋剧社团影响力不断扩大,剧团学员从8人扩大至60人……

该校负责人表示:“我们每学期根据个人喜好、身体条件,从三到五年级学生中吸收新队员。文场基础班分别开设晋胡、二弦、三弦、四弦、唢呐、笙等训练班,武场开设基础班和演奏班,包含了表演和唱腔等课程。”

自晋剧社团创办以来,社团学员参加了太谷区春晚、孟母文化艺术节、郑太高铁太谷东站开通仪式文艺表演、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庆祝活动,以及多次太谷元宵节“社火”展演,受到一致好评。此外,学员还先后参加了太谷艺术节、晋中市及山西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获得市、区级一等奖。从乡村“社火”活动到更大的舞台,种种努力不仅增强了优秀文化对青少年的浸润,更促进了学生个体发展,让学生们培养了多种品质和习惯。

暮色漫过校园的朱檐,少年们甩着水袖转身旋转,那些在教室梁上缠绕着的古韵,此刻正从他们稚嫩的喉咙里淌出来——传统文化的传承,正随着一代代青少年的努力与成长大放异彩,梨园的曲声还在这片土地继续流转。

记者 李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