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4-25
郭建美晾晒中药材
“《介休县志》有‘香出洪山’的记载,这制香古方,传到我这儿已经是第十代了。”在弥漫着馥郁香气的介休市洪山村恒瑞制香厂内,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合香“全料香”的第十代传承人郭建美,一边轻轻转动着手中似连非连的板而线香,一边带着自豪的笑容说道。这座拥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制香厂,宛如一座时光的桥梁,承载着数百年制香技艺传承,如今,在郭建美的坚守与创新下,正续写着洪山香的传奇新篇。
踏入洪山村恒瑞制香厂,仿佛踏入了一个香的世界。厂里空地上,密密麻麻晾晒着的香,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迷人的光泽。屋内,一炉合香散发着袅袅青烟,轻柔的烟雾在空气中蜿蜒舞动,为整个空间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神秘。郭建美坐在一旁,讲述起洪山香的独特之处:“洪山香里最具代表性的全料香,那可是大有来头。它由36味天然香料精心调配而成,每一味既是香料,又是中药材,是大自然与古法技艺的完美融合。而且这板而线香的制作方法十分古老,做出来的香每支之间似连非连,呈板状粘在一起,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方便保存和运输,抗折能力也比散装线香强得多。”
说起全料香的制作流程,郭建美眼中闪烁着光芒,话语里满是自豪与热爱:“从原料的炮制开始,就得下功夫,像柏、檀、沉这些珍贵香材,要经过修、蒸、煮、炒、炙、炮、焙、飞等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处理。就拿修来说,得把香材切碎、粉碎,去除杂质、多余水分和变质部位,如同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安息香得清除砂石,沉香得去掉泥土,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蒸呢,能调理药性,分离香材;煮可以调整药性、去除异味,让香材的香气更加纯正。这些工序完成后,再把柏、檀精粉等20余种天然中药材按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配好后就成了合香,这是香之灵魂的凝聚。接着把合香热冲冷轧成香泥窖藏,醒储一段时间,让香气充分融合。之后将香泥制成各种形状,再根据气候自然烘干,烘干时可讲究了,不能暴晒、不能阴干,还得根据风向适时调节方位。最后对烘干的香进行修饰、整理、加压、定型,才能包装出售。”
在郭建美的记忆里,制香的手艺传承历经波折。“爷爷辈在村里小作坊制香,后来父亲建起香厂,有一段时期,制香手艺差点失传,特别是全料香,在20世纪80年代到2004年,其生产销售都处于空白期。2005年,我经过千百次试验,依照秘方成功恢复生产出第一批全料香成品,那一刻,我看到了洪山香重新绽放的希望。”
郭建美感慨道,老一辈人做香,一心扑在产品质量上,选料都是地道药材,那是一种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坚守。到了他这一代,想法有了创新:“我觉得不能只守着传统,得把品牌打出去,让更多人知道‘香出洪山’。所以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我在产品包装等方面加入了更多文化元素,进行全方位升级,让每一支香都成为传播洪山文化的使者。”
谈及未来,郭建美信心满满,宛如一位即将踏上新征程的勇士:“我打算组织洪山村的制香户成立香业协会,带动制香产业发展,让洪山香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还将总结全料香制作技艺的研究发展过程,编写文字材料、拍摄影像资料留给后人,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同时,以恒瑞制香厂为基地,继续开发新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这小小的制香厂里,郭建美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祖祖辈辈的手艺,让全料香这一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每一支香,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在悠悠香气中,续写着洪山制香的动人篇章,让“香出洪山”的美名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文/记者 马永红 图/记者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