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3-14
钟村夏商墓地墓葬分布航拍照
墓室
陶爵
扇贝
陶斝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粒沙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每一片陶片都诉说着远古的故事。这句话,似乎是对考古工作最温情的解读。
“2024年度山西重要考古新发现”近日揭晓,6大考古项目成功入选,从新石器时代跨越到宋金时期,犹如摊开了历史的画册,一笔一笔书写着这片土地上的精彩。
欣喜的是,昔阳县钟村夏商墓地位列其中,为晋中乃至山西考古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钟村墓地是目前夏商之际黄土高原东部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地,葬俗具有浓郁本土特征,又显示出多元汇聚的文化面貌,填补了太行山西麓夏商考古的空白。”该考古项目负责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范文谦说。
1.考古前置 唤醒沉睡历史
底蕴深厚的晋中,历史遗存丰富,广袤的黄土高原之下,沉睡着华夏文明最深邃的历史。2024年5月,夏商考古,在晋中迎来意外惊喜。
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中市博物馆(晋中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和昔阳县文物所组成的考古队来到昔阳县钟村社区,在这里进行了持续系统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程志峰介绍:“钟村夏商墓地的发现,是我市落实‘考古前置’工作的重大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
所谓考古前置,即“先考古,后出让”,就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建设单位进行基本建设工程时需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由建设单位获得土地后进行,前置到土地供应之前进行,以便实行“净地出让”,或者说是“标准地”出让,旨在避免基本建设对地下文物的破坏。
钟村夏商墓地是昔阳县在配合阳煤小区南侧、沾岭路东侧拟用地建设的考古前置项目中,偶然发现的。自2022年起,我市便对钟村墓地的考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不仅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还多方协调,确保了该项目的顺利进行。经过专业考古团队的精心筹备与努力,历经2022、2023两年的调查、勘探,在考古前置阶段探明了地下遗存的存在,于2024年5月正式开启发掘工作。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昔阳县内河流分布比较密集,有潇河、松溪河、清漳河等,在古代社会有河流的地方比较适合人类生存,是社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也就造就了钟村、昔阳以及晋中地区繁荣的文化布局。
“钟村墓地位于昔阳县钟村社区,地处太行山西麓东高西低的丘陵台地上,发掘出5座夏商之际的高等级墓葬,距今大约350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范文谦介绍,此次共清理墓葬13座,其中夏商之际墓葬5座、战国墓葬8座。我省目前发现的夏商墓不是很多,尤其夏朝的墓葬,之前也是零星发现,而此次昔阳钟村夏商墓地的发现,是晋东地区首次发现。
考虑到钟村墓地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了探寻墓葬所在的遗址背景,发掘期间考古队对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调查资料进行梳理,并对松溪河流域展开初步调查,共发现夏商时期遗存9处。连同钟村在内,构成了一个夏商时期的大区域,对于研究太行山西麓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起到一个填补空白的作用。
曾经籍籍无名的钟村社区,一朝为天下所知。如今,每一锹黄土的翻开,都是对历史的叩问,以实证补写史册,以科技重构记忆。
2.深度对话 触摸文明奥秘
夏商时期的中华大地,久远而神秘,从二里头到殷墟再到三星堆,文明的火光在时空中留下历历光彩。
钟村墓地的5座夏商墓葬集中分布于墓地西部,排列有序,墓葬均为近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面积达18至46平方米。葬具均为多重棺椁,有两椁三棺、一椁一棺或一椁两棺。棺侧置器物箱,棺和器物箱底板由半剖的原木构成。
根据墓葬面积及葬具种类,可以将墓葬分为三类。最大的墓编号为M10,长、宽均超过6米,墓室面积达46平方米。墓室为竖穴土坑,有熟土二层台。二层台东、西、南部皆有火烧后黑色灰痕,疑为祭祀痕迹。二层台内有两椁三棺。外面用石块构筑大型石椁,长、宽均达4米,石椁内置木椁,木椁内并列放置三个木棺,棺内各葬一人。中棺内为男性,身体涂有朱砂,头顶覆有扇贝,男性墓主人右侧股骨位置有一件由绿松石嵌片组成的绿松石牌饰。陪葬的女性位于两侧,身体涂的朱砂较薄,无随葬品。北壁有壁龛,龛内殉葬有一名男性。椁室内北侧有一个长方形器物箱,随葬有漆木器、陶斝和陶罐。
M10是该时期单体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墓葬,表明在山西东部太行山区域存在一个高等级权力文化族群。
M8、M9和M13的面积都是26平方米,葬具都是一椁一棺,配有一个器物箱。最小的墓葬是18平方米的,即M11,为一椁两棺。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昔阳钟村墓地现场负责人曹俊介绍,即使是面积最小的M11,与全国其它夏商墓相比也足够大,“目前发现最大的墓葬就是以二里头为代表,它最大的墓葬只有3平方米,而钟村墓葬最小的是18平方米,相当于它的6倍,从单体规模上看昔阳县钟村夏商墓地肯定是全国最大的,达到一个王的级别,这个规格的墓葬可以说是独立于二里头夏王朝之外的另外一个小的王国。”
这些墓中共出土器物40余件(套),有陶器、漆器、绿松石器等,器类组合有管流爵、斝、觚、罐等,不见青铜器,个别墓葬有绿松石牌饰及绿松石耳饰。
在钟村发现的5座夏商墓中,很多葬俗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近方形的墓圹、多重棺椁、多人合葬、器物箱、采用半剖的原木为葬具,墓主人头覆扇贝等葬俗,在以前的夏商墓中都比较少见。尤其是多人合葬、头覆扇贝等,为中原地区零星所见的同类现象,找到了文化来源。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回望历史,在文明溯源中读懂何以三晋。
3.守护传承 赓续中华文脉
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考古刷轻轻拂过岁月的锈迹,三千年光阴在斑驳的历史间流转。考古,触摸到的不仅是冰冷的器物,更是静静流淌的文明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昔阳钟村墓地的发现,意义非凡,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夏商时期古代中国的丰富内涵,而且对深化晋中考古课题研究、推进文物保护与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博物馆副馆长崔晓东介绍,2024年以来,晋中市博物馆(晋中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积极优化机构职能,不断强化考古人才队伍,增强文保及科研力量,在现有基建考古部的基础上,组建了学术研究部和文保科技部,筹建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和学术会议室,在做好考古前置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及学术研究工作。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晋中,表里山河,物华天宝,深植着华夏文明的根脉,珍藏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完整的记忆,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539处。这些历史馈赠跨越时光而来,带着古老的文明,在今天熠熠生辉,成为晋中历久弥新的灵魂。
作为文物大市,晋中在考古界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考古工作,绝非一蹴而就,在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需要经年累月地不断发掘、不断探索一个个城址、聚落曾在这片土地上带来的影响,探索先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为让世人见证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晋中市博物馆(晋中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积极和各科研院所对接,用好用足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加强基础性研究,强化系统性保护,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市文物资源禀赋转化为文化传播动能。
“考古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我们以钟村墓地发掘为契机,深化学术研究,探索科技与考古的结合,更清晰地去感受历史的脉络。”崔晓东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合作,靠持续推进的、高质量的考古工作来建构、丰富和完善晋中在人类史、文化史和文明史研究中的独特地位,深入挖掘历史内涵,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看得见,把文脉传下去。
稿件:闫晓媛
图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晋中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